肖柯1,陈学忠2
1.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双流 610200;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介绍:肖柯,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双流区中医医院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双流区610200,邮箱:1612630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李某某,女,7岁7个月,以“腹痛20多天”就诊。中医诊断:小儿腹痛。辨证属脾胃虚寒。治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以黄芪建中汤治之。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小儿腹痛;医案
1.病案:
李某某,女,7岁7个月,2019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以“腹痛20多天”为主诉就诊。患者2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不适,脐周明显,呈阵发性,持续时间约1分钟。精神差,纳差,手足凉,大便干结难解,每次蹲厕半小时方能解除,每天一次。曾到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做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具体服药不详。病情无改善。患者3天前发烧,体温39℃,患者父亲酷爱中医,自行予以桂枝汤口服治疗后,体温下降,但腹痛症状无改善,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来陈老处就诊。
刻下症:神差,面色晦暗,舌质淡红白苔脉细弱。
查体:未查及。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小儿腹痛(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选方:黄芪建中汤加味;
用药: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30g 大枣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3剂 自加生姜3片,1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饭后温服。
2019年11月21日患者二诊:患者诉服上方药第二天,腹痛缓解。现手足暖,饮食改善。大便干结情况改善,一天一次。患者平时动辄汗出,要求调理。陈老诉其疗效明显,效不更方,5剂。
讨论: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病证。中医认为,腹痛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或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病机一般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则生瘀。腹痛的性质,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得食痛减者多虚;热敷痛甚者多实,得热痛减者多虚;痛时走窜而无定处为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者为血瘀。中医一般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多以感受寒邪,伤食,或者脏腑虚寒为重要病因。因此,治法多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或者活血法瘀等为主,使气机宣通,血脉流畅,则“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目的。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四》:“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本方主治阴阳气血俱不足之虚劳证。所谓“里急”,指里虚腹中急痛;“诸不足”,是阴阳气血俱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急者缓之”。黄芪建中汤乃甘温之剂,甘可缓急,温能补虚。方中黄芪甘温补气,化生阴阳气血;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重用芍药敛阴,配以桂枝温阳;炙甘草一味,得芍药则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得桂枝则辛甘化阳,温中补虚;生姜走表而助卫阳,大枣入脾而益营阴。俾中阳健运,化生气血,灌溉四旁,则虚劳不足诸证可愈。
该患者腹痛,精神差,纳差,手足凉,便结难解,结合舌质脉象。考虑为脾胃虚寒。寒主收引凝滞,不通则痛。脾主腹,脾有寒则腹痛不适。脾主四肢,脾寒则四肢不能温煦而手足凉。中气不足,运化失司,则纳差神差。脾胃司运化,乃升降之枢纽,中气不足,升降不和,大便则秘结难解。综上辨病辨证为小儿腹痛(脾胃虚寒)。治疗予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选方黄芪建中汤,无饴糖而以党参代之。患者服用第二天即腹痛缓解,便结手足凉症状改善。全方寥寥六味药,却能解除患者病痛。再次让我们见识了师父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同时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理论基础,重视中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