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双流 61020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介绍:肖柯,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双流区中医医院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双流区610200,邮箱:1612630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张某某,女,48岁,以“反复声音低微5年余,加重2年”就诊。中医诊断:失音。辨证属阳虚寒郁,肺气不宣。治以助阳解表散寒,开宣肺气。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之。
关键词:麻黄细辛附子汤;失音;医案
1.病案:
张某某,女,48岁,2019年08月13日初诊。
患者以“反复声音低微5年余,加重2年”为主诉就诊。患者5年多前因工作劳累受寒后颈部疼痛不适,咳嗽咯白痰,不能平躺,经治疗后症状缓解,出现间断声音低微,唱歌时喉咙发紧,声音出不来,胸闷症状,平素怕冷不适。未引起重视,未就诊。2年前患者外出到海拔3000多米高处旅游,遇下雪天,下车休息中晕倒10多分钟,醒后不能发出声音,自诉药物调养2个多月后症状改善(具体不详)。近2年来病情时有反复,症状有加重,间断中药治疗,未到耳鼻喉科就诊。诉服药症状有改善,但多说话或劳累后则发声不畅,声音细小。患者自诉近两年来不能耐受空调,怕冷,双膝有灌风感。纳可,眠可,小便可,大便偏稀。患者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来陈老处就诊。
刻下症:神不佳,面色晦暗,语音低微,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脉沉细。
查体:未查及。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失音(阳虚寒郁,肺气不宣)
治法:助阳解表散寒,开宣肺气。
选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用药:麻黄10g 细辛10g 白附片30g(先煎) 大枣30g
炙甘草15g
10剂 自加生姜3片,1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3次饭后温服。
2019年8月27日患者二诊:患者诉服上方药第二天,声音即明显改善,音量变大。大便可。因患者自病以来,从未到耳鼻喉科检查,就诊过程中陈老特嘱患者马上到耳鼻喉检查了解声带情况,结果回示:声带未见明显异常。原方白附片加量至60g,余不变,10剂。
9月1日电话随访患者,患者自诉声音已恢复至病前状态。
2. 讨论:
失音是由喉部肌肉或声带发生病变而引起的发音障碍。症状表现为患者说话时声调变低,声音微弱,严重时发不出声音。中医称作“瘖”。有新久之别,新病多因外感风寒燥热之邪,或痰热内蕴而发病;久病则多属肺肾阴虚。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喉炎、声带病变、癔病性失音、喉头结核等疾病。宋代《仁斋直指》指出:“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清代叶天士指出“金实则无声,金破碎亦无声”,形象地说明了失音有虚实之别。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原方治疗太少两感,阳虚外寒病证。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是治表寒证主药。阳虚外感证候多兼见神倦、脉弱等阳虚里寒之象,若单纯解表,不仅表不能解,且有可能因阳气耗散而成亡阳剧变。故本方在用麻黄解表的同时,配大温大热,守而不走的附子以暖命门而振奋已衰之元阳,意在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驱邪能力,使阳无散亡之变,邪无容留之所。寒邪深入,致经俞闭塞,非辛通不能启其闭,故配大辛大热,最能入髓透骨,走经窜络的细辛,以既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表卫毛窍、经俞隧窍及上焦清窍,又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使由表而入之寒邪,仍循经由表而出;令闭滞阻塞之精气布散流行,环周不休。[1]
该患者病程较长,有怕冷,不能耐受空调症状,根据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脉沉细。考虑患者为阳虚体质。患者在起病之初及病情加重过程中,均有明确受寒病史。喉为肺系门户,少阴肾经亦偱喉咙至舌根。患者素体阳虚,复又感寒邪,致令精气闭阻,清窍窒塞而成失音。中医辨病辨证为失音(阳虚寒郁,肺气不宣)。予以助阳解表散寒,开宣肺气。选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上宣肺气,附子下温肾气。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细辛走窜,既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表卫毛窍、经俞隧窍及上焦清窍,又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生姜辛温,可助麻黄宣散寒邪。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升腾脾胃生发之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草枣合用,可防辛温宣散太过,耗散津液。全方寥寥六味药,却能起患者数年沉疴。再次让我们见识了陈老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同时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理论基础,重视中医经典。
参考文献:
[1] 宋兴.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