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媛1,陈学忠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610031)
摘要:鼻鼽是一种以喷嚏、鼻流清涕为主要表现的中医疾病。该病病程长,易复发,中医治疗此病具有一定优势。陈学忠教授在治疗内科疾患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对陈学忠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治疗鼻鼽1则的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鼻鼽
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遣方用药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疑难疾患,对鼻鼽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随陈老侍诊,受益匪浅,并亲历陈老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治疗鼻鼽,临床疗效较好,现将其临床经验1则介绍如下。
1.病案介绍
患者黄某某,女,退休人员,2019年6月26日初诊。患者自诉半年来,凌晨3点左右易醒,醒后出现喷嚏、鼻流清涕,鼻部干痒不适等症状,醒后难以入睡,白天无上述症状,小便频数,每晚起夜2-3次,纳尚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舌体略胖大,脉沉缓。
中医诊断:鼻鼽。辨证肺肾阳虚冷证
治法:温阳散寒,补益肺气
处方:白附片60g(先煎1h),炙麻黄绒12g,细辛10g,五味子12g,桂枝15g,白芍15g,党参30g,黄芪30g,当归15g,桔梗15g,炙甘草15g,大枣30g(中药三剂,加生姜三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服药后于2019年7月1日复诊,服用三剂后,患者诉夜间喷嚏、流涕症状明显减轻,鼻部仍有干痒症状,纳眠尚可,夜尿次数减少,大便稀溏明显缓解,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缓。初诊方加白芷15g,淫羊藿30g,续服三剂后随访,患者诉夜间鼻部诸症明显缓解未复发。
按语:患者以“夜间喷嚏、流涕”为主要表现,《素问玄机原病式》有云:“鼽者,鼻出清涕也。”【1】本病属于中医“鼻鼽”范畴。患者发病时间均在凌晨3点左右,根据子午流注学说,此为寅时,乃肺经当令之时。肺经当令之时,肺经气血旺盛,本应肺气充实,呼吸顺畅,鼻窍通利。但患者却见喷嚏、鼻流清涕之象。《诸病源候论》记载:“肺气通于鼻, 其脏有冷, 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四诊合参,故辨证为肺肾阳虚证。患者老年女性,年老体衰,肾阳不足,素体阳虚,腠理不固,风寒邪气反复侵袭,蓄积于内,伏匿于肺,致肺气虚冷,宣降不利,津液疏布失常,虚象在肺经当令之时显露,故见喷嚏、鼻流清涕,肺气虚弱,无以濡养鼻窍、皮毛,故见鼻部干痒不适。治疗上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方中用附子温补肾阳,以助肺气宣发;患者年老体弱,恐麻黄发汗过猛,故用炙麻绒宣肺散寒;细辛芳香走窜,既可助附子温阳,又可助炙麻绒散寒,通利鼻窍;五味子收敛肺气,防止发散太过;桂枝、芍药辛甘化阳,通利肺气,开宣鼻窍;芍药、炙甘草酸甘化阴,配以当归、姜枣润泽鼻窍,调和营卫。党参、黄芪补益肺气;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诸药上行。全方温阳散寒,调和阴阳。复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仍有鼻部干痒症状,故加白芷芳香通窍,驱散风邪,淫羊藿温肾助阳。
2.体会: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于《伤寒论》:“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方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表里同病,即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2】本案患者年老病久,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寒邪气,《医法圆通》云: “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为仲景群芳之冠,调和营卫,即可固护卫阳,又可濡养脏腑。麻黄附子细辛汤与桂枝汤合用,驱邪的同时,调和阴阳,阴阳平调,腠理固密,故不在复发。
参考文献:
[1]闫军堂,王雪茜,刘敏,刘晓倩,赵琰,王庆国.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要义与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5,56(13):1149-1153. |
[2]杨清华,黄建军.鼻鼽的古文献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5(0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