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37;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蔡苇叶,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1752573299@qq.com。
通讯作者:苏凯,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
摘要:潜阳封髓丹由扶阳派大家吴佩衡所提出,陈老用其治疗头痛,汗出,外阴灼热,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 头痛、出汗、外阴灼热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2019年06月27日初诊:患者贺××,女,90岁,因“反复头昏、头痛、出汗1月”就诊。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痛、出冷汗症状,头昏痛以头顶处明显,每次出汗时可打湿贴身衣物,上述症状每次发作持续约30-60min,休息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再次就诊于我院门诊,现症见:头昏、头痛、出冷汗症状,头昏痛以头顶处明显,每次出汗时可打湿贴身衣物,时有咳嗽,全身乏力,伴外阴灼热,偶有心慌、胸闷不适,目眦多泪,无视物旋转、黑矇,无胸痛,无恶寒、发热,无咳痰、气喘,食纳欠佳,夜眠差,夜间尿频,5-6次/夜,大便正常。舌略胖,舌质偏瘀暗,苔薄黄,脉弱。
既往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阵发性心悸、胸闷、气紧,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病来迁延反复,前后予以"速效救心丸"、"益安宁"、"参松养心胶囊"、"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后效果欠佳,目前规律服用"冠心丹参滴丸0.4g tid、美托洛尔片25mg bid、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 qn"控制病情。
"高血压病"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220/110mmHg,现口服"拜新同30mg bid"控制血压,平素血压控制可,波动在140/100mmHg左右。
"糖尿病"病史7年,最高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2h血糖﹥13mmol/l,现口服"格列美脲片2mg bid"控制病情,平素血糖控制可,波动在7-8mmol/l左右。
2008年于"成都市三医院"检查发现双侧肺部包块,诊断"肺部CA",家属要求保守观察,现规律服用"西黄丸3g tid"控制病情。
辅助检查:颈部、下肢血管彩超:1、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2、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内壁、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内壁和右侧锁骨下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形成(硬斑);3、双侧椎动脉血流信号显示欠佳,请结合临床;4、双下肢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形成;5、双下肢小腿肌间静脉内径增宽,血流稍淤滞。
TCD:双侧大脑中-前-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
心脏彩超:1、左室肥厚。左室顺应性降低。2、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退变伴钙化。
动态血压示:白天血压平均值:145/78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45/83mmHg,最高收缩压:170mmHg,最低收缩压:125mmHg,最高舒张压:94mmHg,最低舒张压:60mmHg,白昼血压负荷:收缩压(>135mmHg)66.7%,舒张压(>80mmHg)8.3%,夜间血压负荷:收缩压(>120mmHg)100%,舒张压(>70mmHg)100%,24小时血压形态:非杓型,24小时平均血压:收缩压145,舒张压:79,24小时收缩压负荷异常,舒张压负荷异常,夜间血压下降率超标。
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总心博100204,平均心率70bpm,最快心率106bpm,最慢心率50bpm,室性早搏:总数7,成对室早数0个,房性早搏:总数197,成对房早数15个,房速2阵次,最快房速131次/分,最长房速持续2.3
秒,心博最多的房速内含6个心博,1分钟最多室上早9个,ST-T未见异常。
诊断:头痛(虚阳外越)
治法:温肾潜阳
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
白附片 30g 久煎 肉 桂 10g 干 姜 20g 砂 仁 20g后下
盐黄柏 30g 醋龟甲 30g 炙甘草 15g 龙 骨 30g
牡 蛎 30g 炒吴茱萸 15g 盐杜仲 15g 盐巴戟天 20g
3剂,一日一剂,水煎,400ml,分3次服
2019年07月01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头痛较前稍缓,汗出频率较前减少,外阴灼热程度较前减轻,中药于前方基础上去吴茱萸,砂仁加至30g增强燥湿之力,加用茯苓健脾利湿,续服4剂。
2019年07月04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头痛、乏力较前减轻,汗出频率较前减少,外阴道灼热程度较前减轻,中药在前方基础上加吴茱萸散寒止痛,肉桂剂量增至15g,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 30g 先煎1小时 肉 桂 15g 干 姜 20g 砂 仁 30g
盐黄柏 30g 醋龟甲 30g 炙甘草 15g 龙 骨 30g
牡 蛎 30g 盐杜仲 15g 盐巴戟天 20g 茯 苓 30g
吴茱萸 10g
4剂,一日一剂,水煎,400ml,分3次服
2019年07月08日四诊:患者诉头痛、汗出、外阴道灼热较前明显减轻,偶夜间汗出,中药在前方基础上加山茱萸20g、山药30g,续服4剂。
2、讨论
潜阳丹载于郑钦安《医理真传》, 由砂仁、附子、龟版、炙甘草组成, 郑钦安认为:“夫西砂辛温, 能宣中宫一切阴邪, 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 能补坎中真阳, 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版一物, 坚硬, 得水之精气而生, 有通阴助阳之力, 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 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 有伏火互根之妙, 故曰潜阳”。[1] 封髓丹始见于元朝《御药院方》, 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封髓丹主“肾气不纳”“气不归原”“孤阳上浮”“虚火上冲”, 如因外感而致内伤, 阴水亏于下, 真火难内封, 则离位上越;亦或是肾水寒极, 逼真火浮游于上, 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见上身面红耳赤、下身肢体怕冷等上热下寒症, 乃虚火上冲, 水盛而火游走, 非火不潜藏反而上浮也。[2] 郑钦安认为, 二方皆为“纳气归肾之法”, 西砂仁辛温, 能宣中宫一切阴邪, 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 龟板得水中精气而生, 有通阴助阳之力, 佐以甘草补中, 有伏火互根之妙, 故曰潜阳。封髓丹属纳气归肾治法, 也是上中下并补的方剂, 黄柏之苦, 合甘草之甘, 苦甘能化阴;西砂仁之辛和甘草之甘, 辛甘化阳。阴阳化合, 交汇中宫, 则水火既济, 而三才之道, 其在斯也。后世医家吴佩衡则将潜阳丹与封髓丹合并使用, 称为潜阳封髓丹。[3]
此案患者肾阳虚衰,虚阳外越,则表现为头痛、汗出、外阴灼热,予以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好转,为辨证施治准确之征。续服巩固疗效,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
[1]牟博, 杨兴华, 吕雁军.郑钦安医学三书 (修订版) [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47~49
[2]孙其新.李可临证要旨 (1) .增订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79.
[3] 王乐鹏, 马淑然, 单体亮, 等.马淑然教授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疑难火热病症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5) :1505-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