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丹丹: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000。
2. 陈学忠( 通讯作者)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 师、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杜丹丹,女,陈学忠名医工作室医生助理,1697500455 @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葛根汤”出自《伤寒论》。为辛温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是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证的常用方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陈老师用此方治疗太阳病疗效显著。
键词:葛根汤 太阳病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患者,唐XX,女,77岁,2019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肩背怕冷、酸痛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感冒后,开始出现背心发冷不适,伴有恶风,肩背部酸痛,双手及面部微肿等症状,遂来我科就诊。刻症见:背心怕冷明显,肩背部酸痛,无汗,恶风,手面部微水肿,疲倦、乏力,大便溏,纳可、眠欠佳,小便可。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脉细弱。
既往史:反复怕冷出汗1年(经陈老师诊治已愈)
诊断: 太阳病
证型:阳虚受寒证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加味
麻黄12g 桂枝30g 葛根80g 大枣30g
炒白芍15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2剂,水煎,温服。
2019年2月20日,二诊:患者诉药后背心怕冷明显好转,较前更有精神,颈项部微微出汗,肩背部僵痛改善,胃脘隐痛,发胀,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黄。余症同前。前方去麻黄,加干姜,黄连,法半夏,考虑邪气入里,遂用半夏泻心汤取辛开苦降之意,具体用药如下:
柴胡12g 桂枝15g 葛根80g 大枣30g
炒白芍15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干姜20g
黄连10g 法半夏30g 党参30g
2剂,水煎,温服。
2019年2月22日,三诊:患者诉出汗好转,胃胀明显缓解,活动时背部有酸痛感,肛门发热(自觉上火),大便不成形,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淡暗红,苔白黄微腻。脉细弱。前方改为葛根60g,法半夏20g,前方加去黄连、干姜,加黄芩15g,生姜3片。取柴胡桂枝汤之意调和阴阳。具体用药如下:
柴胡12g 桂枝15g 葛根60g 大枣30g
炒白芍15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黄芩15g 法半夏20g 党参30g
2剂,水煎,温服。
2019年2月25日,四诊:患者自诉药后背部疼痛症状消失,现背部发酸,睡眠欠佳,大便微成形,余症同前。前方改:葛根30g,前方加薏苡仁60g,取半夏怵米汤之意,调和脾胃以安神。具体用药如下:
柴胡12g 桂枝15g 葛根30g 大枣30g
炒白芍15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黄芩15g 法半夏20g 党参30g 薏苡仁60g
2剂,水煎,温服。
2019年2月28日,五诊:患者诉药后出汗反复,怕冷明显好转,足面部肿胀消失,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苔白黄。考虑患者素体阳虚,遂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党参巩固治疗,具体用药如下:
党参30g 桂枝15g 炒白芍15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大枣30g
3剂,水煎,温服。
2、讨论:
太阳病,中医病证名。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为辛温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一诊时患者诉1周前感冒,随后出现背心发冷,肩背部酸痛,无汗、恶风,双手及面部微肿等症,考虑太阳中风,风邪袭于肌表,入于太阳经腧。《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遂考虑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疏络,患者素体阳虚,遂在葛根汤基础上加白附片扶阳通阳,得以解肌舒筋。
二诊:患者诉药后背心怕冷明显好转,较前更有精神,颈项部微微出汗,肩背部僵痛改善,胃脘隐痛,发胀,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黄。余症同前。考虑邪气入里,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遂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
三诊:患者诉出汗好转,胃胀明显缓解,活动时背部有酸痛感,肛门发热(自觉上火),大便不成形,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淡暗红,苔白黄微腻。脉细弱。《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桂枝汤主之。”遂老师考虑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
四诊:患者自诉药后背部疼痛症状消失,现背部发酸,睡眠欠佳,大便微成形,余症同前。考虑阴阳盛衰,升降出入失调,故取半夏怵米汤,调和脾胃以安神。
五诊:患者诉药后出汗反复,怕冷明显好转,足面部肿胀消失,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苔白黄。考虑患者素体阳虚,遂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党参巩固治疗。桂枝加附子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等病症。此处取扶阳、固本、止汗之意。
综上,5次就诊,5方联用,快速解除患者病痛,患者感谢万分,陈老师临床中准确的掌握病因病机,灵活运用经方,对症下药,疗效显著。值得我辈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1:《伤寒论》;
2:《黄帝内经》;
3:中医内科学 。
4:方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