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塞因塞用法治疗腹胀验案1则

日期:2019-04-02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50

陈学忠教授运用塞因塞用法治疗腹胀验案1

舒朝林1,陈学忠2

1.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中医医院,四川大邑6133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舒朝林(1995),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教授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2232132073@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陈老塞因塞用,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因塞证而用塞法。前“ 塞”为塞证,指本虚标实之满胀不通的病证;后“塞”为塞法,指补养固涩。陈学忠老师以此法为指导,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腹胀,获效迅捷。

关键词:塞因塞用;腹胀;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加减 ;陈学忠

(一)验案如下                       

初诊(2019年222日):患者杨xx,女,51岁,以腹胀伴肛门坠胀1月余“来诊,自诉中上腹中上腹胀满、嗳气,进食后更甚,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平时易疲乏,少气懒言,无明显反酸等不适;平素怕冷,自觉冬天四肢不温,大便稀溏,1-2/日,小便无明显异常。

刻诊:神清精神差,面色偏黄偏暗,体型适中,步态缓慢,语言清晰,语声低微,中上腹胀满、嗳气,肛门坠胀,怕冷;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微腻,脉细弱。

诊断:痞满

辨证:脾胃阳虚,中气下陷

治则:温阳益气,升阳举陷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加减

方药:

升麻 12g,    柴胡 15g,    党参 30g,    黄芪 80g,

白术 30g,    炒陈皮 15g,  炙甘草 15g,  当归 15g,

附片(精) 60g 先煎,      干姜 20g

用法:中药3, 1剂服用1.5天,水煎500ml ,分4次,饭后温服。

二诊(2019年301):患者诉中上腹胀满、肛门坠胀感明显减轻,大便稀,不成形,1/日,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均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续原方3, 1剂服用1.5天,水煎500ml ,分4次,饭后温服。

三诊(2019年308):患者诉腹部坠胀及肛门坠胀完全消失,大便成形,1/日,自觉精力较充沛,查面色红润。继续原方3付巩固疗效。

分析:

痞满首见于《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1]。痞满分虚实,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患者系中老年女性,面色偏黄偏暗,形体消瘦,平日少气懒言,易疲乏,此等皆为气虚表现。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下陷,降多升少,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脾气虚陷,可导致清浊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故可见腹部胀满,久之可形成胃下垂等症。脾气虚升举无力内脏下垂,故进食后胃腑胀满更甚;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本方证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故陈老选用此方治之。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君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共为臣药。血为气之母,故用当归、大枣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行滞消胀,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共为佐药。少入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佐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引芪、参走外以固表,二药兼具佐使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作使药。全方补气与升提并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升补并用,药到病除。

此患者,因平素怕冷,冬日四肢不温,结合体胖大,边有齿印,,此乃阳虚,不能温煦脏腑及四肢,故予加用四逆汤以温中散寒。四逆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经典名方。属温里剂,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效;主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正如《伤寒论》少阴病的提纲证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全身衰竭,可出现脉搏变弱变细,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从脉证分析其病机主要是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即仲景所言亡阳也。因此,治疗主要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入手,重在,急温之”,四逆汤类方正是根据这样的病机而创立的。四逆汤类方的代表方是四逆汤。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回阳驱寒;干姜辛热,温脾散寒;附子、干姜二药合用,为回阳救逆佳配,共为君药,如《本经疏证》所云:干姜既得附子,一主其中,一主其下,一主守,一主走,若轻车,若熟路,风行雷动,所当必摧,所击必败,阴散斯阳归,阳归斯病已。


此患者治法是反治法中塞因塞用法的典型案例。塞因塞用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系是反治法之一。谓因塞证而用塞法。前面的“塞”是壅塞、充满之意,后面的“塞”是补益的意思。也就是说,用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任何疾病的产生,必有其根本的原因、病机变化,也有其关键所在,如能紧紧抓住致病根本,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则能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本病患者病因当为脾胃虚弱,脾气虚衰无力运化导致腹胀,即“闭塞不通”的症状,从而辨证为本虚标实。这个时候陈老没有用破气的办法,而是用补中益气汤,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闭塞不通之腹胀,补益脾气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则症自减。

此病蕴含了《黄帝内经》治病求本的辨证指导原则及塞因塞用的经典治疗理论,及补阳五法中温阳、升阳两法;笔者有幸跟随陈老,常常听陈老提及,补阳五法:温阳、通阳、升阳、潜阳、养阳;此病案中正是运用年其中温阳、升阳共同达到奇效,也是陈老熟知经典深厚功力的体现。因此,临证时应遵循《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求本思想,不为表象所迷惑,仔细推究考证病源,求得其致病本(因)。如此,临证才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