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病案例一则
张莉1,陈学忠2Δ
(1、宁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 凉山州615400;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 成 都 610031)
作者简介:张莉,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生,医师,80581540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李X,女,60岁,以“左侧耳蒙伴鼻塞、流涕1周”就诊。中医诊断:感冒—少阳枢机不利;治法:和解少阳;选方:小柴胡汤加味
关键词:感冒 小柴胡汤 陈学忠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邪犯卫表,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的一种外感病。本病四季可发,尤以春冬为多。感冒主要病机为卫表不合,肺失宣肃而为病。《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但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骨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这些描述符合感冒的特点。感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若病毒侵犯耳部,则可见耳蒙、耳鸣等不适,此病人伴有耳蒙不适,邪由太阳转入少阳,陈学忠老师审查阴阳,辨证论治,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李X,女,60岁,2019年03月01日初诊。
患者以“左侧耳蒙伴鼻塞、流涕1周”为主诉来诊,1周前患者不慎受凉后出现左侧耳蒙,偶有耳鸣,伴鼻塞,流清、脓鼻涕,鼻涕带少量血丝,自觉喉中有痰,无恶寒、发热,无咳嗽等不适,自行服用板蓝根、金银花之类治疗(具体不详)后疗效欠佳,今日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诊治。
刻下症:左侧耳蒙,偶有耳鸣,伴鼻塞,流清、脓鼻涕,鼻涕带少量血丝,自觉喉中有痰,无恶寒、发热,无咳嗽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薄白苔,脉弦。
既往史:无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感冒—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
选方: 小柴胡汤加味
用药:柴 胡15g 黄 芩15g 法半夏15g 党 参30g
炙甘草15g 大 枣30g 生 姜3片 桔 梗20g
白 芷30g 川 芎30g 远 志15g 石菖蒲30g
3剂 水煎取汁500ml, 一日三次,一次100ml。
2019年03月06日患者二诊,诉服药后左侧耳蒙明显缓解,无耳鸣,鼻塞、流涕等均减轻,无恶寒、发热,无咳嗽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薄白苔,脉弦。原方柴胡加至20g,加蝉蜕15g,具体方药如下:
柴 胡20g 黄 芩15g 法半夏15g 党 参30g
炙甘草15g 大 枣30g 生 姜3片 桔 梗20g
白 芷30g 川 芎30g 远 志15g 石菖蒲30g
蝉 蜕15g
3剂 水煎取汁500ml, 一日三次,一次100ml。
2019年03月15日患者三诊,诉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稍怕风,纳眠可,二便调,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薄白苔,脉弦缓。原方加桂枝15g,白芍15g,体现柴胡桂枝汤之意,患病后期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按: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少阳三焦经之后,行人缺盆部。其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外侧(阳池穴),上行于上肢外侧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髎穴),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其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从经络循行路线可见耳部症状多病在少阳。患者失治,太阳经之邪未尽,传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耳窍不通则见耳蒙、耳鸣,正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太阳之邪未尽,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通窍于鼻,气机郁滞,则见鼻塞、流涕;肺气郁滞,气血不循常道,则见鼻涕带血;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闭塞,水津不布,留而成痰,故见喉中有痰,结合患者舌脉之象,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薄白苔,脉弦,四诊合参,当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证,治疗当予和解少阳,方予小柴胡汤加味。
《伤寒论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祛邪扶正之方,方中黄芩降胆经之上逆;柴胡升三焦经之下陷;半夏、生姜降胃经之逆;参、枣、炙草补中气生津液;全方升中有降,补中以调升降,此为和解治法也。诸窍以通为用,不通则功能失调,出现耳蒙、鼻塞等不适,故陈老在方中加入开窍药,以白芷辛、温、芳香开窍;加入远志,远志在叶天士《本草经解》中云其“气温益阳,阳主开发,故利九窍,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加入石菖蒲,《神农本草经》中云其“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加入川芎,其味辛,辛散以行气活血,行经脉之闭涩,以助开窍;加桔梗以宣肺利咽。二诊中加入蝉蜕加强通利耳窍之功。三诊时患者诸症基本消退,出现怕风不适,考虑病后失调,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方,方中桂枝实表阳,调荣卫;芍药收敛荣气之疏泄,以交卫气为主;炙甘草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而两方合用,即为柴胡桂枝汤,取二者所长,既可和解表里,疏利少阳气机,又可调和营卫。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陈老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抓住疾病的主要病机以和解少阳为主,佐以通窍之药对症,遣方用药严谨,疾病后期注意身体调理,方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