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茯苓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心衰病案1例

日期:2019-03-17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2044

           陈学忠教授运用茯苓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心衰病案1

                   文霞1      陈学忠2

作者简介:文霞,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县望县中医医院师承班学生,四川成都,611330  E-mail:961322773@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陈学忠教授运用茯苓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心衰

关键词:心衰  茯苓四逆汤  阴阳两虚。

医案:

患者杨某,为75岁老年女性,于2018年12月03日在我院住院治疗。

主诉:反复心累、气紧、心悸5年,加重2小时。

现病史:入院前5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累、气紧,阵阵心悸,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患者病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利尿剂、强心药物。入院前2小时患者突然出现阵阵心悸、烦躁不安、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小便量少,故收入我院住院治疗。

既往史:平素体弱。家属诉近1年患者反复发作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多次住院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

入院后诊治:入院考虑患者为急性左心衰,患者小便量少,治疗上予以大剂量利尿剂(最大剂量呋塞米200mg+托拉塞米20mg)利尿,强心、扩冠等治疗。待患者液体负荷减轻、急性心衰纠正后继续予以康忻5mg qd控制心室率、托拉塞米片10mg bid利尿、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0.2g bid抑制心肌重构、华法林抗凝(患者为快速性房颤心律)等治疗。于12月18日患者再次发作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予抢救治疗。

患者顽固性心力衰竭,虽长期使用心衰规范的治疗方案,但效果差,反复发作,发作频繁。请陈学忠教授指导。

一诊:2018年12月21日

   刻诊:精神差,由人扶入办公室,活动后心累、气紧明显,气促不足以息,阵阵心悸,汗出,怕冷,口干,肢体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饮食、睡眠差,小便量少,大便正常,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嫩红,少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心衰病

证型:少阴阳虚,阴液不继

治法:回阳益气养阴。

处方:茯苓四逆汤加生脉饮加减

 附片先煎 30g     茯苓30g    生晒参 30g   麦冬15g

 五味子12g         龙骨30g    牡蛎30g     干姜30g

 炙甘草15g

                  5剂,煎水温服,每次100ml,每天3次

二诊:2018年12月28日

   患者精神可,自行步入办公室,诉活动后心累、气紧缓解,心悸减轻,汗出减轻,仍口干。诉有“咽喉部不适,咳唾大量涎沫”约1年,近期加重,每天约用半包卫生纸,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少苔,脉细弱。陈老在原方基础上将麦冬加量至90mg,加入山药、半夏,融入麦门冬汤之意加强滋阴,具体用药如下:

 附片久煎 30g     茯苓30g     生晒参 30g   麦冬90g

 五味子12g         龙骨30g     牡蛎30g     干姜30g

 炙甘草15g          山药50g     法半夏15g  

                  5剂,煎水温服,每次100ml,每天3次

三诊:2019年1月04日

患者精神可,目前可自如行走,心累、气紧明显减轻,口干缓解,咽喉部不适缓解,现仍偶有咳唾涎沫,量明显减少,患者欣喜。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陈老在原方基础上将茯苓加量至60mg加强利水,具体方药如下:

附片久煎 30g     茯苓60g    生晒参 30g   麦冬90g

五味子12g        龙骨30g     牡蛎30g       干姜30g

炙甘草15g        山药50g     法半夏15g  

                  5剂,煎水温服,每次100ml,每天3次

截止目前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发作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可由家属陪伴到楼下散步,家属表述患者近一年病情反复,病情危重,进行了多次抢救。现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活动后虽仍感心累、气紧,但较前明显减轻,咳唾涎液明显缓解,双下肢无水肿,托拉塞米片已减量至10mg qd。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

讨论:

中医古籍无心力衰竭之病名。中医著述中“心衰”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的《圣济总录.心脏门》中“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心衰主要是心脏自病或他脏引起如久患心悸、胸痹、肺胀导致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营运,易发生心力衰竭。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饮食不当,内伤情志,体劳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心衰病位在心,但与肺、肾、脾关系密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心气虚每可累及肺、肾、脾。在心衰的病机上,医家们虽众说纷纭,主要概括为本虚标实,以“虚”、“瘀”、“水”为主要病机。治疗上主要予补虚、化瘀、利水为主。

该患者心病日久,损伤心阳,心阳不足,温煦失司,故见怕冷;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火失济,则出现水肿、心悸、失眠等症;心气、心阳亏虚则血行不畅,肺气宣发及肃降功能失常,则出现咳嗽、气促等症;心病不愈,可使脾阳不振,火不生土,脾失健运,则出现心悸、乏力、体倦、纳差等症;患者长期使用大量利尿剂,重亡津液,以至气阴两伤,肺失濡养,通条失职,不能输布脾脏上散之津液,以至成为浊唾涎沫,随肺气上逆而出。该患者主要以补虚、利水为主。故予以茯苓四逆汤加生脉饮加麦门冬汤以益气回阳,滋阴润燥。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由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温补调中,此三药为四逆汤组成,回阳救逆,以固肾本;人参壮元气,补五脏,安精神、益气生津。人参配四逆汤,于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重用茯苓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渗利水湿。此患者有气阴两伤证,加用生脉饮益气养阴。因患者长期过利小便,重亡津液,加以麦门冬汤之意滋阴润燥,降逆和中。方中重用麦冬甘寒清润,养阴生津,滋阴生津,即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之虚热,佐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加以山药补脾益胃,生津益肺。三方合用,阴阳双补,以达阴平阳秘状态。患者症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