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加味治疗直中验案
李莉 指导老师:陈学忠△通讯作者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四川省成都市 610031)
摘要:陈学忠主任医师善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谙熟中医经典,中医造诣深厚,临床中善于把握病机,经方、时方均灵活应用,且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中颇有造诣。直中三阴,是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三阴病证以正虚阳衰、阳虚里寒证候表现为主。“阴病治阳”“寒而温之”,故治疗直中三阴当用“热药温之”。现将运用四逆汤加味治疗直中三阴验案一则总结如下。
关键词:直中三阴 四逆汤 陈学忠 验案
陈学忠主任医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临床人才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从医40余年,善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谙熟中医经典,中医造诣深厚,临床中善于把握病机,经方应用灵活,且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中颇有造诣。临床中直中三阴病证虽少见,但笔者在基层医院有幸遇到一例,经陈学忠主任医师指导后,治疗效果显著。现将运用四逆汤加味治疗直中三阴验案一则总结如下:
徐某,女,59岁,于2018年6月因“畏寒,腹痛半月”入院。患者既往因“胆结石”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二次开腹行“胆管吻合术”。术后肝功异常,长期服用保肝药至今。此次入院前半月,患者突感腹痛,多位于少腹,多为冷痛,伴全身畏寒,无发热,求治于门诊,经输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输液期间症状减轻,停止输液后症状复发。近半月以来,腹痛,寒战反复发作,伴胃脘不适,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时时欲寐。遂以“腹痛原因待查”收住入院。PE:T:36.7℃,P:86次/分,R:20次/分,BP:102/62mmHg心肺查体无特殊。腹平,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静脉无曲张。墨菲征(-)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4.68*109/l N:90.4% 肝功:ALT:240.6u/l AST:147.9u/l GGT:1020.7u/l ALP:1180.3u/l TBIL:26.88umol/l DBIL:9.24mmol/l腹部彩超:肝脏、胆管、胰腺、脾脏、双肾、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胸片:心肺未见异常。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效果不显,遂通过中医查房形式调整治疗方案。细问病史,患者自诉自手术后反复感冒,畏风畏寒。此次寒战时全身发冷,尤以头顶、四肢尤甚,寒战后无发热,无汗出;口不渴,不欲饮水,胃脘胀满,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呃逆;少腹疼痛,多为冷痛,食欲差,纳少,自觉疲乏,时时欲寐,小便不利,大便正常。中医四诊:少神,精神不振,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声低懒言,倦怠乏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而偏瘀暗,苔白腻水滑,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腹痛
辩证:寒邪直中三阴经
治则:温中祛寒
方药:白附片30g先煎 干姜10g 炒甘草15g 吴茱萸10g
3剂,水煎服,一日三次,一日100ml
服用中药期间,暂停输液,服用3剂后,患者诉腹痛、寒战减轻,自觉小便通畅,精神较前转佳。予以原方3剂续服以巩固疗效。服药后症状完全缓解,自觉手足温暖,精神佳,二便正常。遂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该病患曾有明确手术史,耗伤气血,术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之类药物,加之此次入院前反复使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均伤真阳。发病时时值6月,6月为春夏交替之际,气温不低,本不该如此畏寒,但患者腹痛、畏寒反复发作,充分说明体内阳气衰惫。体内阳气衰惫,失其温煦固护之功,故反复感冒,畏风畏寒。阳虚在内,复又感寒,寒邪直中太阴,可见胃脘胀满,口不渴;少阴受寒则见脉微细、但欲寐;“足厥阴肝经……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故足厥阴肝经受寒可见少腹冷痛,头顶发冷。而面色晄白,手足不温等一派阳虚的表现,结合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而瘀暗,苔白腻水滑,脉沉细弦,考虑为直中三阴。《医学心悟·直中三阴诸证》曰:夫传经之邪,在表为寒,入里即为热证,不比直中之邪则但寒而无热也”。“直中者,初起不由阳经传入,而迳中三阴者也。中太阴则病浅,中少阴则病深,中厥阴则愈深矣。此其所当急温也。中太阴,宜用理中汤;中少阴,宜用四逆汤;中厥阴,宜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但温之,宜服四逆辈。”323条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医学传心录》云:“病初起无头疼,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腹疼吐泻,引衣蜷卧,不渴,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脉沉细无力.此为寒邪直中阴经,即真寒证。不从阳经传来,当用热药温之。如寒极手足厥冷过肘膝者,因寒极发厥,谓之阴厥。宜四逆汤温之。”由此可见,但凡是病情发展到阳气虚衰阶段,都有使用四逆汤的可能,故选用四逆汤加吴茱萸治疗。该方以附片扶先天少阴之阳,干姜扶后天太阴之阳,炙甘草伏火补土,予以足厥阴肝经引经药吴茱萸以扶厥阴之阳。四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之功效。将陈老注重扶阳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故治疗效果较好。
讨论:直中三阴,是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直中为寒”由宋代朱肱提出,在《南阳活人书阴证》篇中首次提出“三阴中寒”这一病理概念。对于少阴本经发病者,他释之曰:“有初得病便见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太阳次转而至。”“直攻少阴”“三阴中寒”,后世医家概之为“直中为寒”。如《伤寒五法》所说:“邪不由阳经而径入阴经,谓之直中,可温而已。凡言直中者,言邪不从阳经而入,为虚为寒。”阐述了直中以寒证表现为主。《医学入门·伤寒》:“若不自阳经传来,直中三阴之经,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阴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呕吐,少阴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不利,厥阴自受寒也。”讲出直中三阴的症状。《伤寒论》273条提出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281条提出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寒论》中对于厥阴病更多的是阐述足厥阴肝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类型。故而太阴受寒,患者可见腹痛不渴,少阴受寒则见但欲寐,厥阴受寒故见少腹冷痛,小便不利。更加说明病位所在三阴经。《黄帝内经》所说“凡阴阳之要,阳秘及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三阴从坤卦,总体为阴盛阳衰,故救阳为急。 因此,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提出“但凡三阴病,以温补为要”[1]。故治疗中应注意扶阳固本。
四逆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中有四逆汤的条文比较多(91、92、225、 227、323、324、352、353、371、376、388)。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少阴寒化证。主治:少阴阳虚阴盛之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主症:四肢厥逆,身踡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阳虚寒饮內生,停于膈上主症: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脉微细但欲寐。[2]但也有学者提出:对该方的运用要注意阴寒内踞、隔阳于外而产生的虚阳浮火病机,不必非到纯阴无阳才可使用,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均可使用。[3]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驱寒救逆,其性走而不守,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性守不走,与附子相配一走一守,加强破阴复阳之力为臣药;正如《本经疏证》所云:“干姜既得附子,一主其中,一主其下,一主守,一主走,若轻车,若熟路,风行雷动,所当必摧,所击必败,阴散斯阳归,阳归斯病已。”甘草既可益气温中,调和诸药,又可制约附、姜劫阴之弊,防其迅发而致虚阳爆脱之虞,为佐使药。由其派生出的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等,为中医治疗心肾阳虚,脾肾阳虚,真寒假热证的系列要方。四逆汤组方严谨,法度精妙,药专力宏,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临床的发展和用方经验的积累,该方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成为现代古方新用的重要方剂之一。[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汤具有免疫调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抗休克、降低血压及保护肠黏膜等方面的作用。[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四逆汤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的作用。可在形态、机能、代谢等多方面对缺血心肌产生全面的保护效应。[6]。另有报道[7]认为四逆汤可以有效抑制缺血心肌内皮素-l基因的表达及蛋白的合成,以降低缺血心肌内皮素浓度,而后者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持续最久的缩血管活性多肽,从而达到其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8],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得到改善。程宇慧等[9]以股动脉插管连续放血复制家犬休克模型,用四逆汤栓剂给药后,测定血压在休克状态下的持续时间和心脏最后停搏时间,发现四逆汤栓剂能显著延长家犬急性失血性休克的维持时间,阻止休克的发展,有一定的抗失血性休克作用。卢宪伟等[10]以四逆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减轻临床症状。王晓英的实践研究表明[111]:四逆汤对甲减脾肾阳虚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轴,来调整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物质能量代谢紊乱。万娟等[12]运用四逆汤加减治疗静止期银屑病,临床效果显著。
四逆汤力能回阳救逆,温里散寒,温补心肾,药味少而宏,可加减治疗内、外、妇、儿、骨伤、耳鼻喉、皮肤科多种疾病【13】 。在临证时,只要抓住“阳虚阴盛”这一本质,不囿于少阴病,不论是太阴病或是太阳病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运用。且方以药成,药味加减的变化直接影响所治病证的主次轻重,正所谓“泥其法而不泥其方”,临证注意加减可收到不凡的效果。
参考文献:
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8-33.
雷文昌.四逆汤临证心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48-149.
庄灿,李红,孙云广.郑钦安扶阳理论运用四逆汤之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09):1319-1321.
张成东.四逆汤古代运用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1-52.
商李超,郁保生.四逆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1333-13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1.
陈可冀,廖家帧,肖镇样,等.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11.
丁安伟. 现代中药临床手册[M]. 南京:江苏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4. 491.
程宇慧,廖工铁,侯世祥. 四逆汤栓剂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1990,25(4)I 215-218.
卢宪伟,陈伟平,韦继政.四逆汤加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77-78.
王晓英.四逆汤对甲减脾肾阳虚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1-50.
万娟,甘宗容,黄蜀.黄蜀运用温阳化瘀法治疗静止期银屑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48-49.
高占华,等.四逆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