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运用慢咽汤治疗慢性喉痹一例

日期:2019-01-10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37

陈学忠老师运用慢咽汤治疗慢性喉痹一例

潘秋平1,陈学忠2Δ

1.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 都610031

摘要:患者王XX,男,10岁,以“咳嗽2月余”就诊。中医诊断:慢性喉痹;辨证:肺脾阳虚,痰瘀互结;治法:温阳活血,镇咳化痰;选方:慢咽汤加味。

关键词:慢性喉痹   慢咽汤

XX,男,10岁,20181212日初诊。

患儿以“咳嗽2月余”为主诉来诊。2月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无恶寒、发热,无气紧、胸闷,无咽痛等不适,先后服用各种西药、中药汤剂等,西医治疗以雾化、口服抗生素为主,中医治疗多用清热化痰之药,咳嗽不仅未见好转,反日益加重,出现白天、黑夜均咳嗽。经人介绍寻求陈老诊治。

刻下症:咳嗽,白天、夜间均咳嗽,咳嗽较剧烈,有时伴微喘,夜间咳嗽严重影响睡眠。咳嗽时有痰,但患者母亲说孩子不太会吐痰。食欲差,精神不太好,最近上学已请假两三次,在家休息。二便正常。查体见咽部暗红,伴少许滤泡。舌体适中,舌质略红、略黯,舌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中医诊断:慢性喉痹

辨证:肺脾阳虚,痰瘀互结

治法:温阳活血,镇咳化痰

选方:慢咽汤加味

用药:桂 枝15g    桔 梗15g  细 辛9g   干 姜10g

          五味子10g  青 果10g   当 归12g    炙甘草15g

           紫 菀15g   蜜麻黄绒10g

5   水煎取汁200ml, 一日三次,一次30ml

5剂后电话随访,咳嗽已经痊愈,眠可、食可。

讨论:喉痹病名,首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素问·阴阳别论篇》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痹,包括各种咽部疾病,对应现代医学急慢性咽炎。喉痹病因多种,可因外邪犯肺,肺胃热盛,肺肾阴虚,痰凝血瘀等所致,亦可因脾肾阳虚,寒邪凝闭咽喉所致。急性喉痹以实证居多,慢性喉痹以虚证居多。陈学忠老师认为,慢性喉痹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正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亏虚,邪恋为气郁痰阻血瘀等病理产物胶着留滞。慢性喉痹以咽喉部不适、异物感,咽部红肿等为主要特征,多伴有咳嗽、咯痰等症。本例患儿发病前有明确受凉史,受凉后咳嗽,中西医皆以感冒或支气管炎治疗,几经误治,导致肺脾阳虚,中上焦皆聚寒邪,寒水上冲咽喉,阻滞气机,故发喉痹,理应温阳化痰。寒邪一解,则气机流畅,诸症若失。陈老抓住患儿咳嗽微喘、咽部暗红、咽部滤泡等症,认为本病是慢性喉痹,结合舌脉,舌体适中,舌质略红、略黯,舌苔薄白,脉沉细,脉证合参,辨证为肺脾阳虚,痰瘀互结,治以温阳活血,镇咳化痰。以慢咽汤加味。

慢咽汤化裁于四川省中医研究院已故老中医陆干甫老先生之方,陈老将陆老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进行了发展,突出以温阳、活血、开痹为主的治疗特色,吸纳《伤寒杂病论》中苓甘姜辛五味汤和桔梗汤之学术思想,创慢咽汤,主治慢性咽炎,方中药物八味,包括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 桔梗、当归、青果、炙甘草。

慢咽汤以桂枝为君药,温化水湿,温通血脉,散寒逐瘀。《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干姜祛脾胃肺之寒邪,温中,温肺化饮。干姜为祛中寒之要药,彭子益认为“中寒,干姜为第一要药,有起死回生之力。古方干姜、炙草同用之证,皆有关生死大病。”①干姜伍细辛,温肺化饮、散寒化气;五味子敛肺止咳,三药共为臣药。炙甘草为使,助脾气,合干姜以温中。桔梗止咳,利咽。甘草合桔梗为《伤寒论》中桔梗汤,桔梗汤为少阴病邪热客于咽喉所立方,原方有清热解毒利咽之效。当归活血化瘀,慢性喉痹阳虚病人,常为寒凝咽中,久则瘀血,可见咽中滤泡或者咽喉部暗红、略肿大,以当归活血化瘀,为臣药,血和则肺气降,故《神农本草经》言当归第一大功效就是“治咳逆上气”。青果解毒清利咽喉为佐药。治疗中陈老结合患儿的病情,认为患儿咳嗽时微有气喘,应考虑寒邪影响呼吸道,肺气宣发不利,加入麻黄绒宣肺平喘,现代研究认为炙麻黄绒还有润肺之功效。患儿有痰不易咯出,加入紫菀增止咳消痰下气之功效。方证对应,5剂而收全功。

慢性喉痹,以清热化痰之法治疗,如果是热症,自能获效。但如果是寒症,则犯了医家所谓“虚虚实实”之戒。本案例中患儿多次服用清热化痰止咳之中药,脾阳受损,故见纳差,精神差。陈老在辨证中,紧扣阳虚寒凝之病机,以温阳活血化痰之法温散上焦寒邪,上焦寒邪一除,肺之治节功能恢复,中焦脾胃气化亦恢复正常。此方用药精炼,体现了陈老在行医治病、教学带徒中一贯之思想,即:遣方用药,力求简单而切中病机。小儿虽脏腑娇嫩,但生机昂然,一旦邪退病去,即可中病即止,着重日常调养,如:衣服适宜,饮食不多食生冷、辛辣之物等,以取扶正祛邪之意。

参考文献: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