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腹胀医案一则
付阳琪1,陈学忠2△
(1.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四川大邑 611338;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作者简介:付阳琪,男,全国名中医陈学忠教授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E-mail:237561336@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陈学忠老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今举陈老应用附子理中汤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 腹胀 陈学忠
1.案例
患者彭某,女,50岁, 2018年12月7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部胀满不适20天。
现病史:20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夜半(3:00)感腹胀,从熟睡中胀醒,腹胀持续至午饭后好转,平素怕冷,纳差,大便不成形,1-2次/天,小便正常。
现见症:患者精神稍欠佳,言语较低微,面色稍少华,腹胀感不适,触之柔软,无压痛,尤其以每日凌晨三点胀甚,怕冷明显,纳差,大便不成形,1-2次/天,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既往体健。
中医诊断:腹胀 脾胃虚寒证
中医治则:温中散寒
中医方剂: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
制白附片30g先煎 干姜30g 党参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四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2018年12月14日二诊:患者诉药后腹胀好转,大便较前成形,怕冷症状未明显改善,纳差,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患者病情好转,予上方加大附子用量到60g以加强温阳之力,继服4剂。具体用药如下:
制白附片60g先煎 干姜30g 党参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四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2018年12月21日三诊:患者诉腹胀症状已完全好转,大便成形,1次/天,小便正常,怕冷症状有所缓解,纳差,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患者经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陈老诉,患者阳气起,则大肠推动有力,即大便成形,予上方加大附子用量到90g以加强温阳之力,继服4剂以巩固治疗。具体用药如下:
制白附片90g先煎 干姜30g 党参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四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2019年1月4日电话回访,患者诉腹胀症状已完全好转,大便成形,1次/天,小便正常,怕冷症状进一步缓解,疗效满意,直夸陈老医术精湛。
2.讨论
本案患者每夜寅时即感腹胀明显,至午饭后自然缓解。寅时是阳气运行的开端,十二经脉流注起于肺经,《素问》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金生于脾土,子之气运行之时,母气本应相助,彭子益云“土病则生湿而不生金”,脾阳虚,则湿浊内生,故见夜间腹胀难忍。陈老结合患者舌脉象及平素怕冷,纳差,大便不成形指出,本病之本当是太阴脾胃虚寒。大肠与肺相表里,太阴虚寒则累及大肠推动无力,故见大便不成形。《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可见腹满为太阴病主症,又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理中汤见于《伤寒杂病论》,原文有三:.《伤寒杂病论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原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服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附子理中汤是后人在仲景理中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而成,而《伤寒论》中其实并没有把理中汤或丸作为太阴病的主方。理中丸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太阴病是以吐、利、腹痛、腹满为特征,属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脾胃虚寒证,仲景提示治法是“当温之”,指出“宜服四逆辈”。中医认为,理中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当属“四逆辈”无疑。而且理中汤加减法中,有“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足证其当属“四逆辈”。因此,后世把此方作为太阴病主方。常用此方治疗糖尿病、腹泻、咳嗽、腹胀等属于脾胃虚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