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乌梅汤治疗慢性腹泻案例一则
赵晓梅1,陈学忠2,李青柏3,莫美周4,许震中5.
海南省澄迈县中医院,海南澄迈57190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作者介绍:赵晓梅,女,海南省澄迈县中医院,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师承班学员
李青柏,男,海南省澄迈县中医院,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师承班学员
莫美周,男,海南省澄迈县中医院,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师承班学员
许震中,男,海南省澄迈县中医院,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师承班学员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刘某,男,65岁,以“反复腹泻4月余”就诊。中医诊断:腹泻。辨证属肝胆郁热,脾肾阳虚:治则:清上温下;选方;乌梅汤加味治之。
关键词:乌梅丸;腹泻;医案
慢性腹泻是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可由胃肠道本身疾病引起,比如肠道恶性肿瘤,亦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西医主要根据病因治疗,或对症给予止泻药,如口服思密达等。有时腹泻经久难愈,治疗棘手。陈学忠老师来我院收徒义诊,应用经方乌梅汤治愈腹泻一例。
刘XX,男性,65岁,2018年11月24日就诊
患者以“反复腹泻4月余”为主诉来诊,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一天3-6次不等,大便不成形,粘厕所。患者曾口服各种西药、中药汤剂均未好转,今日求陈老诊治,
来诊时症见:面色灰暗,自诉平素口苦、乏力、全身冷感尤以小腹为重,不欲食,无腹部疼痛、寐可,小便正常。舌体偏大有齿痕,舌暗淡,苔薄黄稍腻,脉弱。
中医诊断:腹泻(肝胆郁热,脾肾阳虚)
治则:清上温下
方药:乌梅汤加减
黄柏15克 党参30克 制附子30克 黄连10克
乌梅30克 干姜30克 肉桂10克 苍术30克
炙甘草15克 砂仁15克 木香30克
9剂,一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
2018年12月4日二诊:患者神清,精神良好,诉无腹泻,大便成型,约1—2次每日,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纳眠可,小便正常。无口苦,无明显乏力,舌红,苔白,脉弱。患者未再继续服药。后电话随访患者无腹泻等不适。
乌梅丸为伤寒论治疗厥阴病主方。”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此提纲证,既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消渴”是郁火消灼津液;“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是郁火上冲的表现;“饥而不欲食”的饥,是郁火犯胃,不欲食是脾寒不运,所以不欲食;蛔虫是喜温避寒,下寒不适宜蛔虫生存,故向上面热的地方跑。所以吐蚘这个症状本身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下之利不止”,说明下焦有寒,下之加重脾肾阳虚之证,故下之利不止。乌梅丸主治蛔虫证,久泻久痢证,两种证的病机均是寒热虚实皆有。乌梅丸可做成丸剂,亦可做成汤剂。临床上治疗久泻久痢,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湿热积滞寒热虚实错杂偏于虚寒为特点。
该患者反复腹泻4月余,病程较长多寒热错杂。乏力、不欲食为脾虚。面色灰暗,全身冷感尤以小腹为重为肾阳虚。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淡暗、脉弱亦为脾肾阳虚之证。口苦、舌苔薄黄说明肝胆有热,符合厥阴证上热下寒病机,该患者脾肾阳虚症状更明显,故应用乌梅丸有效。
乌梅酸收止泻;黄连、黄柏苦寒清肝胆之热;制附子、干姜、肉桂辛热祛寒,温补脾肾;党参补气,扶正固本;患者苔腻、大便粘厕所考虑有湿邪,加苍术健脾燥湿;患者不欲食加砂仁和胃醒脾,木香行气健脾消食;诸药相伍,刚柔相济,寒温并用,诸症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