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封髓丹治疗口舌灼热1例

日期:2018-09-20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33

陈学忠教授运用封髓丹治疗口舌灼热1例

高秋莲    李明秀

作者简介:高秋莲,女,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四川 青白江 610300 邮箱:444852908@qq.com

通讯作者:李明秀,女,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610000 邮箱:xiuersmile@163.com

摘要: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用以“降心火,益肾水”[1],郑钦安认为“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 [2],陈学忠教授用其治疗口舌灼热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口舌灼热   虚火上炎   封髓丹

正文

病案

患者唐XX,男,33岁,20180627日初诊。

主诉:反复口舌灼热、多汗2年余,复发加重半月

现病史:2+年前患者于夏季天气炎热及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时出现口舌灼热感,伴口气重(旁人诉其口中异味),活动后汗出如珠,无口腔溃疡、口干、口苦,自行口服“湿毒清胶囊”、“栀子金花丸”后稍有缓解,停药后仍反复发作。半月前患者感上述症状复发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求诊陈老。刻下证:口舌灼热,口气重,活动后汗出明显,脱发明显(既往口服六味地黄丸及固元膏后有所好转),无口干、口疮,无心累、气短、乏力,纳可,眠差,小便色黄、灼热,大便质稀粘滞不成形,约1/天,舌略胖大浅齿痕,舌质淡略偏红,苔薄白,脉缓。

诊断:口舌灼热(肾水亏虚、相火外浮、湿热内蕴)

治法:滋水降火、健脾除湿

方药:封髓丹加减

砂仁30g(后下)        黄柏30g           龙骨30g          牡蛎30g

炙甘草15g

5  一剂二煎  分三次服。

二诊:20180711日,患者诉口舌灼热感较前明显好转,口气消退,活动后汗出,汗量较前有所减少,脱发较前好转,小便仍色黄,但灼热感消失,大便质稀,约1/天。但于久坐后感腰部酸痛不适,按揉后可缓解,受冷风后感双膝、双肘关节疼痛,追问病史可知患者于儿时常于天热时在河水里游泳,舌略胖浅齿痕,质淡红偏暗薄白苔,脉缓,于上方加附子15g、肉桂10g、龟甲20g,取潜阳丹引火归原之义。

讨论:患者虽为青年男性,但平素脱发明显,口服六味地黄丸、固元膏后可缓解, “发为血之余”,精血同源,考虑为肾水亏虚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内藏阴阳,为水火之脏,肾水亏于下,则火失所制,火性炎上,故见上焦虚火上炎之证。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亢盛,心开窍于舌,故见口舌灼热。该患者反复于夏季及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发病,夏季阳气最盛,肾水亏虚,肾阳上浮于外,卫外不固,营阴开泄,故见多汗。阳浮不潜,三阴失去温煦,水液不化则湿浊内生,湿邪困脾,脾失运化,则见大便质稀。患病日久,湿邪久郁生热,湿热下注膀胱,则见小便色黄、灼热,湿热困脾,则见大便粘滞、口气重。舌略胖大浅齿痕,舌质淡略偏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肾水亏虚、相火外浮、湿热内蕴之象。治疗上予以封髓丹加减以滋水降火、纳气归肾、健脾除湿。

封髓丹原方见于元代《御药院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 [2],郑氏认为“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2]

方中砂仁辛温,主归胃、脾、肾经,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之效。《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福,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 《本草纲目》又云单味缩砂能治疗“热壅咽痛,口吻生疮,牙齿疼痛”[3]。在本方中其一可醒脾化湿浊,二可纳气归肾,三可除咽喉口齿浮热,为调节上下焦之枢纽。

方中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效。《本草备要》 中黄柏“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足太阳引经药),补肾水不足,坚肾润燥,除湿清热。”且“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制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故黄柏有泻相火,补肾水之功。《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本方中用黄柏盐制治下,可补肾水除虚热,泻膀胱、大肠湿热。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效。《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本方中用炙甘草,黄柏为苦寒之药,砂仁为辛温之药,寒热相杂,得炙甘草上下协调,使之不争,既能健脾和中补虚,又能调和诸药。再加龙骨、牡蛎既可敛汗,又可纳气归肾。

该患者二诊时感口舌灼热较前明显好转,口气消退,但感腰部酸痛,按揉后可缓解,“肾为腰之府”,结合患者既往有涉水感寒病史,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考虑为肾虚腰痛,予以加用少加附子、肉桂大补元阳、益火消阴、散寒止痛,龟甲滋阴潜阳、强健筋骨。且阳虚则阴盛,逼阳外越,阳浮于上,气血浮散在表,充盈于上,亦见口舌灼热,予以附子、肉桂、龟甲、砂仁有潜阳丹引火归元之义。

该患者虽为青年男性,但肾中阴阳俱虚,用封髓丹在于滋肾水以降虚火,潜阳丹在于温补肾阳以引火归原,两方合用,调和肾中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陈学忠教授予以潜阳丹和封髓丹并用旨在引火归原、调和水火以消诸症。

[1]伍小红,张国伦.评郑寿全论封髓丹之非[J].四川中医,2008,263):48

[2] 郑钦安.郑钦安医学三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

[3]叶冰,吴施国,照日格图,毛晓健,吴荣祖.封髓丹配伍探讨[J].广西中医药,2012,35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