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安中散治疗胃痛医案一则
王优1 陈学忠2
作者简介:王优1,女,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员。
通讯作者:陈学忠2,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n
摘要:陈学忠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临床辨证准确,处方精当,灵活运用安中散治疗胃痛,效如桴鼓。
关键词:胃痛,脾虚寒凝,安中散,陈学忠
医案
刘某,男,57岁,初诊:2018年6月19日
患者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0年余,加重1周”来诊。10年余前,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曾多次于彭州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疣状胃炎”,治疗效果欠佳,中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周前饮食不节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呈阵发性隐痛,伴上腹部胀满。刻下症见:上腹部近胃脘处阵发性隐痛、胀满不适,平素喜热食恶生冷,无恶心、呕吐,无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无嗳气等不适,饮食减少,睡眠差,大便正常,夜尿略频。
查体:腹软无抵抗,上腹部轻压痛。
中医望闻切诊:面色少华,语音清晰流利,舌体略胖大,边齿痕,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沉。
辅查:电子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2017-10-25,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
西医诊断:疣状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脾虚寒凝证
处方如下:
高良姜30g 小茴香10g 肉桂15g 炒白芍15g
炙甘草15g 延胡索15g 牡蛎30g(先煎) 砂仁20g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复诊时间:2018年7月17日
患者诉上腹部隐痛、胀满缓解,但3日前进食油腻后出现腹泻,大便质稀不成形,2-3次/日。舌体略胖边有齿痕,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饮食欠佳,眠欠安,小便可。前方加附片、桂枝、茯苓。
高良姜30g 小茴香10g 肉桂15g 炒白芍15g
炙甘草15g 延胡索15g 牡蛎30g(先煎) 砂仁20g
附片30g(先煎) 茯苓30g 桂枝30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2018年8月2日随访患者,患者心情极好,诉腹痛、胀满症状完全消失,饮食佳,大便正常,睡眠良好,已为陈老介绍4位患者8月就诊。
按:患者素体脾阳虚弱,阳虚生寒,寒凝血瘀,“不通则痛”,故有长期反复上腹部隐痛;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故上腹部胀满不适;脾虚运化无权,因之腹泻;“阳入于阴则寐”,阴阳失调,故有眠差;舌脉亦为脾虚寒凝之象。治以温阳健脾,散寒止痛,以安中散加减。安中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擅行气散寒止痛,组方:延胡索、高良姜、干姜、小茴香、肉桂、牡蛎、甘草。方中延胡索行气止痛;高良姜、肉桂、小茴香温胃散寒,小茴香兼能行气止痛;牡蛎制酸止痛,兼能镇静安神;炙甘草与炒白芍合用而成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高良姜、小茴香、肉桂等性辛之药,寓“辛甘化阳”之意,补益中焦阳气,加砂仁以燥湿健脾、温脾开胃。患者药后上腹部隐痛、胀满缓解,效不更方,但因进食油腻出现腹泻,考虑仍由脾虚寒凝、运化失调所致,故前方加用附片、桂枝增强温阳散寒之力,辅以茯苓健脾渗湿,寒凝得除、脾运得健,诸症自去。陈老辨证准确,处方精当,可灵活运用经方治疗临床疾病,是我辈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