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治疗鼻渊验案1则

日期:2018-07-24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828

陈学忠老师治疗鼻渊验案1

马燕1,陈学忠2

1.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新都 61050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患者,何XX,男,25岁。外出旅游后因“发热伴右上颌疼痛2天”就诊。诊断:鼻渊。辨证:风热郁肺。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排脓。方剂:选奇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关键词:鼻渊  选奇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鼻渊,亦名脑漏,脑渗,控脑砂,脑砂,是指鼻窍时流脓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常伴头额胀痛,头昏胀闷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鼻病。包括西医的副鼻窦炎及某些鼻炎。急性者常为单个鼻窦患病,发病迅速,病程较短。急起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患窦局部疼痛,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等症。西医治疗急性期用广谱抗生素,宜剂量大,疗程长。耳鼻喉科给予鼻腔局部用药,上颌窦积脓严重者可行上颌窦穿刺冲洗灌药术,或内窥镜下上颌窦开口扩张术,但术后仍可能因感冒诱发,反复发作者则易成慢性鼻窦炎,影响病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质量。

 

陈学忠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辨证施治,先后予以选奇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患者何XX,男,25岁,因“发热伴右上颌疼痛2天”于2018061308时由门诊以“发热待诊”收入住院。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恶寒,伴右侧上颌部持续性疼痛,伴右侧鼻塞,流少许黄浊涕,稍咳嗽,无痰,无咽干、咽痒、咽痛,纳食欠佳,体温最高38.8℃,自服感冒药无好转,至我院门诊就诊,给予中药及阿奇霉素、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口服,仍感恶寒、发热,乏力,纳差,右侧上颌部持续性疼痛加重,右侧鼻塞,流黄涕,稍咳嗽,无痰,门诊遂以“发热待诊 ”收入院。入院症见:恶寒、发热,乏力,纳差,右侧上颌部持续性疼痛,右侧鼻塞,流黄涕,稍咳嗽,无痰,精神欠佳,睡眠、饮食欠佳,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滑。

体格检查:T37.4℃ 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侧上颌窦压痛,其余鼻窦区无压痛,双侧乳突区无压痛。咽部无充血,左侧扁桃体Ⅰ肿大,未见脓点。心肺腹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9×109/LGPR81.4%、RBC 4.77×1012/LHGB 143g/LPLT238×109 /L C反应蛋白 24.68mg/l ↑ 偏高。副鼻窦CT1、右侧上颌窦、双侧筛窦、蝶窦炎症,右侧上颌窦积液,请结合临床,必要时复查; 2、左侧下鼻甲增厚。

    诊断:

      中医诊断:鼻渊

              风热外感

      西医诊断:急性鼻窦炎 

入院后中成药给与热毒宁清热解毒;西医予阿洛西林抗感染,补充维生素、补液及降温等对症治疗。下午请陈老诊治。

初诊:中医辨证为风寒外束,肺热内蕴,治以解表散寒,清热泻热,方用选奇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羌活10g      白芷30g      酒黄芩30g      蜜麻黄10g 

          细辛9g       辛夷12g      炒苍耳子12g    甘草10g 

          干鱼腥草30g   酒川芎30g    薄荷10g        石膏30g 

          燀苦杏仁12g   

                                    3剂,每日1剂,水煎500ml 3次 饭后温服         

服药后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自觉恶寒、发热、乏力缓解,右侧上颌疼痛。因患者右侧上颌窦积液几乎充满,请耳鼻喉科会诊,查体见双侧鼻道少许脓性分泌物,结合症状考虑患者已明显好转,建议继续给予抗炎治疗,喷鼻治疗及中药治疗,不建议上颌窦穿刺冲洗及内窥镜治疗。第三天开始患者右侧上颌疼痛程度较前减轻,右侧鼻塞,流黄脓涕,涕量较前增多,无发热及乏力,食欲好转,睡眠、二便正常。6163剂服完后患者右侧上颌疼痛程度减轻,仍有右侧鼻塞及流黄脓涕,右侧上颌窦区压痛好转,未到陈老来诊时间,给予前方减麻杏石甘,继续服用3剂。

羌活*10g      白芷*30g      酒黄芩*30g      细辛9g 

辛夷*12g      炒苍耳子*12g  甘草*10g      干鱼腥草*30g 

酒川芎*30g    薄荷*10g      粉葛*30g 

620日复诊:患者右侧上颌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右侧鼻塞好转,流较多黄脓涕,食欲、睡眠、二遍均正常。查体:右侧上颌窦区轻微压痛,余鼻窦区无压痛。舌体胖大有齿印,质淡红,苔白黄微腻,脉滑。改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蜜麻黄*15g      赤小豆*100g      连翘*30g      炒栀子*30g 

白芷*30g        燀苦杏仁*12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当归*15g 

621日患者右侧上颌窦区疼痛基本缓解,压痛轻微,鼻塞及流涕好转,复查血常规:白细胞 5.5×10^9/L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61.90% , 红细胞 4.52×10^12/L , 血小板 361×10^9/L ↑ 偏高, C反应蛋白 5.48mg/l。复查副鼻窦CT1、右侧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炎症,右侧上颌窦病灶较2018-6-13日片有所吸收。至623日患者右侧上颌窦区疼痛缓解,压痛消失,带药出院。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已无鼻塞及流涕,无其余不适。

 

按: 急性鼻窦炎常见证型有风热犯鼻型,胆经郁热型,此患者为青年男性,外出旅游劳累,饮食不慎,内有郁热,复加外感而发病。选奇汤出自《兰室秘藏》,主治风热上犯,眉棱骨痛不可忍,或头目眩晕,鼻炎。组成:炙甘草(夏月生用) 羌活 防风各9克 酒黄芩3(冬月不用。如能食是热痛,倍加之)。此患者有恶寒、发热,舌苔微黄,外寒内热明显,陈老合用麻杏石甘汤,方中羌活、麻黄、细辛辛温芳香,上行发散,除在表之风寒湿邪;黄芩、石膏清泄气分之热,又制辛温之燥;白芷、辛夷、苍耳子祛风胜湿,活血排脓,宣开鼻窍,鱼腥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川芎、薄荷配合白芷引经,通窍止痛,杏仁配合诸药宣降肺气,甘草调和诸药。病属头面,邪犯清阳,惟以风药可达,全方以宣散为主,配合清泄,彰显功效。

二诊患者右侧上颌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右侧鼻塞好转,流较多黄脓涕,此时表邪已去,内有积脓,上颌窦的开口较高,脓液不易排除,治以宣肺开窍,清热排脓,陈老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宣肺以开鼻窍,连翘清热解毒,重用赤小豆以解毒排脓,加栀子以加强清热之力,白芷芳香通窍,促进排脓,当归活血祛瘀,甘草、大枣顾护脾胃。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可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载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原为黄疸而设,本方在《普济方》就主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中医内科学将本方运用于湿热黄疸及肾炎“水肿”湿毒侵淫证的治疗,目前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疗效显著。

《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载极其简略精练,给后世准确理解该方证关键指征及推广运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生梓白皮,不易采用,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由此可见,瘙痒、发热、喘咳、肿满、反鼻为本方证识别之关键。王明炯1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非表里同治之方,而是“破瘀滞,清湿热”之方,对于麻黄《神农本草经》有云:“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日华子本草》言:“通九窍,调血脉。”《本草纲目》云:“水肿风肿,产后血滞。”从历代本草的论述可以看出,麻黄除了有发汗解表之力,还有破瘀之功。后世许多方剂中已经运用到了麻黄的破瘀之功,代表方如阳和汤。且根据仲景用药之习惯,用于发汗剂时麻黄的剂量为三两或者以上,代表方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但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麻黄剂量为二两,可以为麻黄非发汗之用的另一佐证。连翘赤小豆取其清热利湿之力。对于连翘,《本经》云:“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药性论》云:“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对于赤小豆,《本经》云∶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可见连翘赤小豆同有清热利湿之功,不同的是连翘偏于清热,而赤小豆偏于利湿。

 

 

参考文献:

1. 王明炯,王文华. 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非表里同治[J]. 环球中医药,2016,9(03):34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