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养血祛风除湿止痒法治疗20年顽固性瘙痒一则
周志红 陈学忠
作者简介:周志红,男,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卫生院,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彭山师承班学员:邮箱29358043@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 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摘要:陈学忠老师善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谙熟中医经典,中医造诣深厚,临床中善于把握病机,经方、时方均灵活应用,且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中颇有造诣。陈学忠老师运用养血祛风,除湿止痒治疗20年顽固性瘙痒以一例,效如桴鼓。
关键词:养血祛风 除湿止痒 慢性湿疮 陈学忠
医案:
林XX、男、71岁,2018年3月8日初诊。
主诉:全身多处皮肤瘙痒,腰以下无汗20余年。
即往史:20余年前,患者因手足汗多于当地某医生用收敛止汗药物(麻黄根,糯稻根等)治疗,随后出现全身无汗出,胸中憋闷等症状,经其他医生治疗(具体不详),出现上半身有汗,腰腹及双下肢无汗,身体多处瘙痒,后经多方治疗无效。20年来患者全身多处瘙痒,腰腹及以下为主,成对称分布,右轻左重,搔抓后有浅丘疹,瘙痒处皮肤逐渐出现皮肤颜色加深,增厚,腰以下无汗,双下肢发凉。
刻下症:全身多处瘙痒,腰腹及以下为主,成对称分布,夜间加重,右轻左重,搔抓后有浅丘疹,搔痒处皮肤皮肤颜色加深,增厚,腰以下无汗,双下肢发凉。舌体略胖大,有浅齿痕,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慢性湿疮。
治法:温阳散寒,祛风止痒
处方:陈老自拟抗过敏汤。
党参20克 桔梗15克 白芷15克 黄芪20克
当归20克 桂枝15克 地肤子20克 麻黄15克
细辛10克 五味子15克 白附片30克 另包,先煎半小时,以不麻口为度 乌梢蛇20克 另包,打粉冲服
二剂,水煎服,一日三次,每次100毫升。
2018年3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腰以下膝以上略有汗出,出汗后,人感觉很轻松,双下肢发凉略有好转。仍全身多处瘙痒,腰腹及以下为主,成对称分布,夜间加重,右轻左重,搔抓后有浅丘疹,搔痒处皮肤皮肤颜色加深,增厚,无明显改善,舌体略胖大,有浅齿痕,舌质淡,苔薄白。效不更方,继续给予陈老自拟抗过敏汤,在上方基础上加枳壳30克、白术30克 ,改党参30克,白附片60克,二剂,水煎服,一日三次,每次100毫升。
患者诉服药后腰以下汗出明显,出汗后,人感觉很轻松,双下肢发凉略有好转。全身多处瘙痒无明显改善,腰腹及以下为主,成对称分布,夜间加重,右轻左重,搔抓后有浅丘疹,瘙痒处皮肤皮肤颜色加深,增厚,无明显改善,舌体略胖大,有浅齿痕,舌质淡,苔薄白。2018年4月2日,时逢陈老到彭山门诊,请陈老诊治。
诊断:慢性湿疮
治法:养血祛风,除湿止痒。
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味
当归 15克 蛇蜕30克 紫荆皮30克 桃仁10克
炙甘草15克 白芍15克 红花10克 生地60克
地肤子30克 赤芍15克 川芎15克 白芷15克
6剂水煎服,一日三次,每次100毫升
2018年5月8日,陈老复诊,自诉瘙痒减轻一半,晚上基本不痒,搔痒处皮肤皮肤颜色好转,增厚处变薄,腰以下明显汗出,双下肢发凉略有好转。舌体略胖大,有浅齿痕,舌质淡,苔薄白。效不更方,继续给予上方桃红四物汤加味,养血祛风,除湿止痒。加黄芪30克补益肺气,共处方10剂水煎服。(此次就诊医案彭山马群英老师《陈学忠老师运用桃红四物汤治疗瘾疹一例》已有记录)
2018年5月18日,电话回访,患者已服4剂。现下肢脚踝至足背汗出不明显,痒,皮肤有刺痛感,仔细询问,患者述,在3月8日初诊吃第一副药以前,全身皮肤偶有刺痛感,上半身轻,下半身重,运动或劳动出汗后,刺痛感消失。腰及双下肢在吃药发汗后,汗出到哪儿,刺痛感消失到哪儿,上半身已无刺痛感。患者数天前偶然发现,腰以下出汗臭,粘。上半身汗不臭。晚上基本不痒,傍晚时双大腿内侧,偶有痒感,揉后起疹子,一小时左右开始消失,早上完全消失。偶尔黎明时臀部起疹子,痒甚,一两小时左右消失。双小腿仍旧发凉。
2018年6月3日 患者因身上出现丘疹,特地来我处给我看,如图
患者述不太痒,有刺痛感,会在数小时内消散。自述服5月8日10剂药物效果不如4月2日,虽有进一步好转,但好转不多。双小腿下1/3至足背仍无汗,刺痛感明显。
6月5日陈老三诊,患者双肘内侧,臀部及大腿外侧有大片荨麻疹,色白,略痒,舌体略胖大,有浅齿痕,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慢性湿疮
治法:温阳散寒,驱风止痒。
处方:陈老自拟抗过敏汤
党参20克 桔梗15克 白附片30克 白芷15克
黄芪20克 当归20克 桂枝15克 地肤子20克
麻黄15克 细辛10克 五味子15克
6剂,水煎服,一日三次,一次100毫升
6月20日,电话回访,患者药已服完述已经达到心中理想效果。现在晚上基本不痒,双肘内侧,臀部及大腿外侧偶有荨麻疹,但痒不甚,可以接受,不想继续服药,想观察一段时间再看。
总结:慢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
对于本例患者辨证的思考:患者感觉最主要的矛盾在于(一)痒,《中医外科学》第四节 辨肿、痛、痒、脓、麻木。辨痒的成因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2.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二)腰以下无汗,无汗区域皮肤刺痛,并且随着汗出,或药物发汗而缓解。无汗,考虑患者因用收敛药物过量导致皮肤腠理闭郁。刺痛,并且随着汗出,或药物发汗而缓解。《中医外科学》第四节 辨肿、痛、痒、脓、麻木。辨疼痛的成因,皮色不红,不热,得温则痛缓。辨疼痛的性质。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说明邪在表,属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加于阴谓之汗。患者发汗后腠理开泄,营卫调和,邪随汗祛,所以刺痛缓解,汗臭而粘。(三)双下肢发凉。傍晚时双大腿内侧,偶有痒感,揉后起疹子。偶尔黎明时臀部起疹子,痒甚。结合舌象,考虑阳虚。综上所述.患者有阳气不足,血虚生风,营卫不和。
此例患者病程长达20余年,迁延不愈,为慢性湿疮,在一开始我的治疗中,只考虑到患者腰以下无汗,双下肢发凉,舌淡,略胖大,有浅齿痕,苔薄白,诊断为阳虚表闭,从而给予温阳散寒,虽然患者腰以下无汗得到改善,但患者瘙痒无明显改变。陈老辨证为血虚生风,运用养血祛风,除湿止痒,立竿见影,效如桴鼓,充分说明了辨证准确才是确切疗效的保证。陈老点评说,此患者一开始用温阳散寒虽然说患者瘙痒无明显改变,但扶助了阳气,开宣了表气,使气血能达表,也为后来养血祛风取得明显效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