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治疗眩晕案例一则
王丽红1 陈学忠2
作者介绍:王丽红,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双流区中医医院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双流区610200,邮箱:285434294@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陈学忠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湿热上熏引起的眩晕,效果显著。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眩晕,湿热上熏,陈学忠。
病案:
良XX, 男,65岁,会计。
主诉:反复头晕3年,加重1月。
现病史:近3年患者反复出现头晕,伴口苦、口臭。长期工作繁忙、劳累。1周前在我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故收入我科住院。入院后给予静滴天麻素、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效果欠佳。适逢陈学忠老师来我科查房。刻诊:头晕、口苦、口臭,睡眠差,食欲可,二便如常,舌体略胖大,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眩晕(湿热上熏证)
治 则:清肝胆湿热。
方 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2g 栀子20g 柴胡15g 黄芩15g
生地黄30g 泽泻15g 车前草30g 通草12g
生甘草15g 当归10g 蔓荆子30g 黄连10g
木香12g 佩兰30g
6剂,每日1剂,水煎分三次服。
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头晕、口苦症状明显缓解,睡眠好转,口臭亦除。
方解:龙胆泻肝汤见于《医方集解》,全方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效。方剂组成其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驱邪指标,二是扶正固本。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通草、车前草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中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生甘草有清热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另加蔓荆子清利头目。陈老曾用香连丸加佩兰清热化湿、行气,治疗口臭取得奇效,患者有口臭故加此三味药再显其功。
讨论:眩晕病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扑倒。《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患者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精神紧张、劳累,久则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夹湿热循经上扰清窍,故头晕不适;《素问.痿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肝失疏泄,胆道不利,肝热及胆,胆气上溢则口苦。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胃,胃失和降,胃热上攻,浊气上逆,而致口臭。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可相应而愈。
时医多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治本证,而陈老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取效,更证实中医治病不在于方,而在于辨证精准,方能投药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