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抗过敏汤治疗鼻鼽医案一则
(1. 杜丹丹等: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000。2. 陈学忠( 通讯作者)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 师、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杜丹丹,女,陈学忠名医工作室医生助理,1697500455 @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抗过敏汤是陈学忠老师经过临床运用所总结的成果,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成,陈学忠老师运用此方治疗鼻鼽,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抗过敏汤 鼻鼽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患者,张×,男,33岁,2018年3月8日初诊。
主诉:反复鼻塞,流涕10年,加重1月。
现病史:2008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流涕,伴鼻喷嚏、干痒、起血颊,晨起症状突出,午后可缓解, 自患病以来患者多出求医,经专科检查后西医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开始时西医予以治疗鼻渊药物治疗,疗效不佳;随后去某市级医院,五官科医生予以激光疗法,无效;后去某教学医院,该院专科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等相关治疗,经治疗后,病情发作次数减少,但未根治,仍反复发作,近1月患者症状明显,且不适难耐,遂就诊于我可,求中医治疗。刻症见:晨起口干苦,鼻子干痒,出血,痂壳,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淡暗,苔白。体型偏肥胖,脉沉缓。
既往史:高血脂症;过敏性鼻炎
诊断:鼻鼽
证型:阳虚肺寒,卫气不固
治法:温阳散寒,宣肺通窍
方药:抗过敏汤加味
麻黄12g 附子30g (久煎) 细辛10g 五味子12g
桔梗15g 白芷15g 党参30g 桂枝15 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黄芪30g
当归15g 白芍15g 3剂,水煎,温服。
2018年3月12日,二诊:患者诉药后鼻塞、流清涕及鼻子干痒症状明显缓解,鼻子出血较前减少,舌体略胖,舌质两边偏红,苔白。遂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芩15g,麻黄减量,具体用药如下:
麻黄10g 附子30g (久煎) 细辛10g 五味子12g
桔梗15g 白芷15g 党参30g 桂枝15 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黄芪30g
当归15g 白芍15g 黄芩15g 3剂,水煎,温服。
2018年3月19日三诊:患者诉药后鼻子干痒,口苦症状基本消失,现口干明显。药于前方基础上去黄芩加炒黄柏20g,砂仁15g有潜阳之意,继服 3剂巩固治疗。具体用药如下:
麻黄10g 附子30g (久煎) 细辛10g 五味子12g
桔梗15g 白芷15g 党参30g 桂枝15 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黄芪30g
当归15g 白芍15g 炒黄柏20g 砂仁15g(后下)
3剂,水煎,温服。
2、讨论:本病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多以抗过敏及局部用药为主,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所以病情反复发作。中医诊断“鼻鼽”,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患者素体偏胖,偏阳虚体质,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为嚏。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乘虚而入;脾为后天之本,化生不足,鼻窍失养,外邪或异气从口鼻侵袭,;肾阳不足,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温煦失职,腠理、鼻窍失于温煦;肺经素有郁热,肃降失职,邪热上犯鼻窍,故见鼻子干痒,出血,邪聚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骤停,致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
初诊时方中用麻黄辛温解表,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二药配合,增强助阳解表之力,细辛归肺肾二经,气味芳香,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加白芷、当归辛香走窜,活血通窍,合桂枝通阳温经助附子温里;桂、芍相须为用,调和营卫,桔梗宣利肺气载药上行;五味子敛肺、滋肾;党参,炙甘草益气固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全方共凑温阳散寒,宣肺通窍之功。二诊时因患者口干苦,鼻子仍有出血,加黄芩清热泻火,止血;三诊时患者口干未见明显,余症基本已愈,遂考虑虚阳上浮所致,在前方基础上加炒黄柏,砂仁达健脾潜阳之效。
此案患者为“鼻鼽”治疗时根据症状辨证为阳虚肺寒,卫气不固。遂用抗过敏汤治疗,并取得明显效果。此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临床思考与总结的重要性,老师辨证准确,灵活的临床思维,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1:《灵枢》:“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2:《素问》:“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3: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