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潜阳封髓丹应用举隅

日期:2018-03-2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50

陈学忠老师潜阳封髓丹应用举隅

1. 白兰燕: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0002. 陈学忠( 通讯作者)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白兰燕,女,泰三堂万厚医院陈学忠名医工作室医生,393145909 @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通过舌燥、阴痒、汗证三个医案对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外越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出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外越证,疗效卓越。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虚阳外越;陈学忠


陈学忠老师系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余有幸成为陈老门生,常见老师运用经方得心应手,随手拈来,效如桴鼓,受益匪浅。余通过舌燥、阴痒、汗证三个医案对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外越患者进行分析,深刻体会临床治疗当明辩阴阳,辨证精当。现将自己管窥之得总结如下。

1 、 舌燥症  郭XX,女,78,2017年07月4初诊

     患者因“口干、舌干、咽喉干1年”来诊,1年前出现口干、舌干、咽喉干,白天夜间均感明显,白天饮水数次症状稍有缓解,饮水稍顷后症状仍明显,夜间醒后感舌干、口干欲皲裂,伴反复口腔溃疡,近半年来,患者感上述症状愈加明显,诉“口唇、舌头、喉咙干的痛”,正值夏季需使用唇膏滋润口唇,多方中西药治疗,大多使用清热、养阴生津类药物,服用药物后短暂缓解后又加重。刻症:口唇、舌部、咽喉干、疼痛明显,需要不断少量饮水滋润口腔,口腔易患溃疡,手脚心发热,出汗较多,夜尿3-4次,大便较干结,眠差,舌胖大,舌质淡略暗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舌干症;辨证:虚阳上越;治法:温肾潜阳;处方:潜阳封髓丹加味。

用药:附子30g,干姜20g,肉桂10g,砂仁12g,龟板30g,黄柏30g,炙甘草15g当归15g 石斛30g 龙骨30g 酸枣仁20g 牡蛎30g 三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150ml,一日三次。

 2017年7月8患者二诊,诉舌后部、喉部干痛消失,唇干有所缓解,舌前部至舌尖仍感干、痛,有灼热感,大便通畅手足心仍然发热,出汗较多,夜尿3-4次,失眠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五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150ml,一日三次。

2017年719日患者三诊,诉舌干痛完全消失,口唇、舌、咽喉干不明显,无干痛,无灼热,大便通畅,手足心发热明显好转,出汗明显减少,夜尿1-3次,睡眠差。继而继续调整睡眠。

按:该患者以口舌干燥为主要症状,类似于西医“口腔干燥综合症”。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异的特效方法。《内经》最早提出“燥胜则干”的理论,宋金时期刘完素在《病机论》中论病机十九条时特别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历代认为干燥病病机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如清代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因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热致气分,……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或服饵偏助阳火……。”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则提出“故燥之为病,皆阳实阴虚,血液衰耗所致。”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论及“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清代石芾南在《医原》论内燥之因时指出“阴血虚而营养无资”“气结则血亦结,血结则营运不周。”归纳起来,历代对干燥的论述主要与燥邪、阴虚、血燥、湿困和瘀血有关。

陈老认为,凡医者首应明辨阴阳,本病患者虽口舌干,欲饮,口腔易患溃疡,手脚心发热,汗多,大便干,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热症,但患者舌体胖舌质淡,夜尿多,年老,此为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故以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纳气归肾,方中重用附子温肾补命之火,干姜温中助扶阳之力,加肉桂,在增强附子温养命门火的同时,可直补少阴君火,砂仁纳气归肾,助运化,黄柏泻相火、坚阴气、调和水火,龟板敛阴潜阳,蜜炒甘草,取其补中焦,补土以伏火之意。

2 阴痒  江某,女,54岁,201795日初诊。

患者因“外阴瘙痒5年”来诊。已停经。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及腹股沟处瘙痒,天气热时加重,夜间盖被身体温暖后瘙痒更甚,严重影响睡眠。前往华西医院检查,经妇科彩超、白带检验等未发现异常,涂擦药物(具体不详)后瘙痒有所缓解,停药后瘙痒复发,而后又多方就诊,均未找到瘙痒病因,患者无耐,每每瘙痒严重时自行购买外涂药膏涂擦,病情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苦不堪言。

刻症:外阴及腹股沟瘙痒,带下量少,夜间睡眠差,夜尿4-5次,无潮热、汗多,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略暗,薄白苔,脉细。

      中医诊断:阴痒;辨证:肾阳虚,虚阳外浮;治则:温肾潜阳,重镇安神;处方:潜阳封髓丹加味。

药物:附子30g,干姜20g,肉桂10g,炒黄柏30g,制龟板30g,炙甘草15g,砂仁20g,白芷15g,当归15g,龙骨30g,牡蛎30g,全蝎6g。五剂、 一日一剂, 每次150ml,一日三次。

患者于2017912日二诊,诉外阴瘙痒好转67成,睡眠明显好转,夜尿1-2次,舌体略胖大,舌质淡,薄黄腻苔,脉细。效不更方,继续上方七剂,一日一剂, 每次150ml,一日三次。

患者于2017108日三诊,诉外阴瘙痒好转约9成,瘙痒已不明显,睡眠佳,夜尿1-2次,舌体略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细。患者为本院清洁阿姨,经济状况较差,以上2次药费均为住院报销,考虑患者情况,陈老远在他国,故学生继续为患者开原方五剂,去全蝎。一日一剂, 每次150ml,一日三次。1020日回访,患者诉阴痒完全消失,夜间睡眠佳,大赞陈老乃神医在世,为其解决难言之隐!

按:本例患者以阴痒为主要表现,辨病为中医阴痒。《肘后备急方》首载了治疗“阴痒汁出”“阴痒生疮”的方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四》曰:“妇人阴痒,是虫蚀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中作势,微则痒,重乃痛。”又曰:“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论述了阴痒的病因病机,内为脏气虚,外为风邪虫食所为,

该患者天癸竭后发病,肾精亏虚,虚阳外越,致近5年瘙痒难忍。纵观患者病史,结合四诊,当以阳气亏虚为主。方用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加白芷、全蝎祛风解痒,《本经》谓白芷:“主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合用龙骨牡蛎,一阴一阳,能调和阴阳,亦能安神助眠; 加当归养血、活血,体现古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 

3  汗证   XX,男 ,65岁,2017年6月13日初诊。患者因“夜间出汗1月余”来诊。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出汗,以背部为主,夜间出汗把枕头及床单汗湿大片,被汗湿的床单冷醒,换床单后睡至清晨,清晨醒后又发现床单汗湿大片,伴口干,无明显口苦,无明显烦躁。

刻下症见:白天皮肤较干燥,无汗,精神欠佳,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体略胖,舌质嫩红偏暗,苔薄,偏黄,少津,脉数。

中医诊断:汗证 气阴两虚

选方:当归六黄汤

药物:黄芪30g 生地黄30g 熟地黄15g 当归15g 黄连10g 黄柏15g 黄芩15g 浮小麦60g 龙骨30g 牡蛎30g

三剂 水煎服 每日3次 每次150ml


2017年620日二诊,患者大喜,诉服药后夜间汗出逐渐减少,三剂服完出汗症状已减少八成,夜间床单干燥,睡眠好转,口干明显缓解,大便不干燥。查舌胖嫩红偏暗,苔薄,偏黄,脉弱。前方加人参10g补气养血生津,服三剂后夜间无明显出汗。


2017年725日三诊   患者诉夜间再次出现汗多,汗多可将枕头及床单汗湿大片,被汗湿的床单冷醒,换床单后睡至清晨,清晨醒后又发现床单汗湿大片,伴口苦,无明显口干。

刻下症见:白天皮肤较干燥,无汗,精神欠佳,大小便正常,舌体略胖,舌质嫩红偏暗,苔薄,偏黄,少津,脉数。

继续用上方:黄芪40g 生地黄30g 熟地黄20g 当归25g 黄连10g 黄柏15g 黄芩15g 浮小麦60g 龙骨30g 牡蛎30g  四剂


2017年88日四诊  患者诉夜间出汗仍多,较前无明显缓解,诉阴部灼热感4+年,大便正常,不怕冷。舌脉较前无明显变化。

更方为:附子30g,干姜15g,肉桂10g,炒黄柏25g,制龟板30g,炙甘草15g,砂仁20g,龙骨30g,牡蛎30g,浮小麦60g

 

2017年815日五诊  患者诉夜间出汗明显减少,床单未打湿,背心有热感,阴部灼热无明显变化,大便可。舌体略胖,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数。

上方去龙骨、牡蛎、浮小麦,加杜仲20g 巴戟天20g 吴茱萸5g

方如下:附子30g,干姜15g,肉桂10g,炒黄柏25g,制龟板30g,炙甘草15g,砂仁20g  杜仲20g 巴戟天20g 吴茱萸5g

 

2017年822日六诊  患者诉无明显出汗,阴部灼热感明显缓解。

附子30g,干姜15g,肉桂10g,炒黄柏25g,制龟板30g,炙甘草15g,砂仁20g 杜仲20g 巴戟天20g 吴茱萸10g 淫羊藿30g

 

2017年829日   患者诉无明显出汗,阴部灼热感缓解约八成。


按:该患者老年男性,以夜间汗多为主要表现,《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日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肾阴亏虚不能制于心火,虚火伏于阴分,助长阴分伏火,迫使阴液失守而盗汗;火耗阴津,乃见口干、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皆内热之象。方中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二诊更加人参以补气固脱,养血生津,数剂解决患者之疾苦。

三诊后患者再次出汗,用当归六黄汤无效,除阴部灼热外,无他症可寻,陈老果断使用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配龙骨牡蛎交通阴阳,重用浮小麦敛汗治标,标本兼顾,立获奇效。陈老准确把握患者之病机准确,再次让笔者惊叹佩服!

讨论:

1、潜阳封髓丹渊源  潜阳封髓丹由扶阳派大家吴佩衡所提出,该方由元代许国祯记载的封髓丹与清郑钦安所创的潜阳丹共同组成。

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封髓丹在金元时期应用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在明清以封固为主,成为遗精的治疗主方。

潜阳丹载于郑钦安《医理真传》,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郑钦安认为:“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2 方解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中分别阐述了潜阳丹和封髓丹在头面浮肿、咳嗽、腰痛、心烦、手心两足心痛痒异常等在10余条症候中的应用,病机归纳为“少阴真气发于上”、“真阳欲脱”、“肾虚”“阳虚”等。方中重用附子、温肾补命之火,干姜温中助扶阳之力,砂仁纳气归肾,助运化,黄柏泻相火、坚阴气、调和水火,龟板敛阴潜阳,蜜炒甘草,取其补中焦,补土以伏火之意。

结语:

病虽不同,陈老却能把握病机,异病同治,收获神效!陈老阅遍经典,中西贯通,明辨阴阳,直切病机,用药精简,效如桴鼓,实乃中医大家!对学生倾囊以授,诲人不倦,实乃晚辈之幸!患者病,感同身受,仁慈博爱,实乃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