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乌头汤治疗偏头痛之验案

日期:2018-01-10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38

陈学忠教授运用乌头汤治疗偏头痛之验案 

骆永莲、巫建文1陈学忠2 

1.骆永莲等: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2.陈学忠(通讯作者):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患者杜某,女,41岁,因“左侧头部剧烈疼痛12天”就诊。诊断:偏头痛。辨证:阳虚、风寒阻络。治法:温阳散寒、通络镇痛。方药:乌头汤。

关键词:偏头痛、乌头汤

患者杜某,女,41岁。

初诊:2017-12-08.因“左侧头部剧烈疼痛12天”就诊。12天前,天气寒冷,患者于早起外出送人,回到家中后,出现恶寒,自行口服荆防颗粒,1天后,症状无改善,继而出现左侧头部剧烈抽搐样疼痛,阵发性的频繁发作,多间隔数秒,可持续数秒至1分钟左右,逐渐出现多样化的疼痛感,呈牵扯痛、放射痛,紧绷样痛,偶尔麻木性疼痛、空痛等,可连及左耳耳心,左侧颈部隐痛不适。严重时,因疼痛而哭泣、持续呻吟,伴出汗、乏力。继而前往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头颅CT未见异常,颈动脉彩超发现有软斑。家属诉上级医院医生考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可能,因头皮未见疱疹等,未明确,给予乐瑞卡、甲钴胺片治疗,夜间基本能入睡。但白天症状依旧,自觉疗效差,前往华西门诊就诊,行头颅核磁共振未见异常。当地行针灸推拿,口服中药(川芎茶调散加减)等,症状依旧反复发作。精神萎靡痛苦。故来求治。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弱。无发热、恶心、呕吐、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双眼黑矇、视力及听力下降,无耳鸣、头鸣,无鼻涕、咳嗽、咳痰、胸闷、胸痛、腹痛,无肢体感觉障碍、行走不稳。

既往史:无特殊。

诊断:偏头痛

辨证:阳虚、风寒阻络

治法:温阳散寒、通络镇痛

方药:乌头汤加减

处方:川芎30g    草乌30g久煎    川乌30g      细辛15g

  桂枝15g    白芍30          白芷30g     露蜂房30g

全蝎6g     蜈蚣2条        当归15g      炙甘草20g

吴茱萸10g  葛根60g,

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天三次,一次200ml,餐后口服。

观察患者服药后第二天,其诉头痛明显缓解,仅轻微隐痛,呈阵发性,精神状态好转,无乏力出汗等,恶寒减轻,服药后第三天,感基本无头痛。停药后无复发。患者及家属感激非常,连声称赞陈老医术高超。

2017-12-29号追踪其病情变化,患者本人诉无不适。头痛依旧未反复。

按: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全方由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组成,可温阳散寒、逐湿通痹。主治寒湿痹痛,关节剧痛。证为寒湿之邪侵袭关节,凝滞不去,阻碍气血。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亦用于眩晕、体质性低血压腓肠肌痉挛、偏头痛、阳虚外感均有一定的疗效。偏头痛又称偏头风。《兰室密藏 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医林绳墨 头痛》:“有偏头痛者,发则半边痛,然痛于左者属气,此气胜生风也,宜以驱风顺气为先,如防风通圣散之类;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而该病人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素体阳虚,此次有明确受寒史,其头痛剧烈,感觉多样化,老师抓住此要点,辨证属阳虚、风寒阻络,选用乌头汤加减,方中草乌、川乌温阳散寒,吴茱萸进一步加强散寒,川芎行气活血,细辛、当归温经活血,葛根解肌,全蝎、蜈蚣通络止痛,露蜂房祛风止痛,加以白芷引经,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达温阳散寒、通络镇痛之效。故患者服药疗效极好。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老师临床用药之精妙着实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