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验案2则

日期:2017-12-12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415

陈学忠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验案2则

曾亚琴1,陈学忠2

1.作者简介:曾亚琴,女,四川省第二中医院,2016级规培医师,E-mail:294357772@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通过探讨经方龙胆泻肝汤的起源、组成、功效及现代药理,结合陈学忠教授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探讨龙胆泻肝汤对慢性发颐、臖核等症状的治疗效果,认为运用清利肝胆湿热,化痰消瘀治疗臖核、慢性发颐具有的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 慢性发颐 臖核 肝胆湿热 痰瘀互结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慢性淋巴结炎 医案

    龙胆泻肝汤乃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氏所创,载于《兰室秘藏》一书。其在《卫生宝鉴》《兰室秘藏》《保婴撮要》《外科正宗》等多部医籍中均有记载,但名同而方异。现在用方为《医方集解》所载,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及甘草等十味药物组成,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效。药理作用《中成药研究》(1984;2:21):龙胆泻肝汤能增加幼鼠胸腺重量,产生不同类型的T细胞,从而释放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并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加强,致使激活的巨噬细胞又可释放淋巴激活因子,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后调节抗体产生,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治愈。陈学忠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笔者有幸跟随陈教授侍诊,分享其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慢性淋巴结炎属肝胆湿热、痰瘀互结之证,疗效显著,现将典型的2则病案及心得体会,详述如下:

病案一:陈某某,女性,63岁,2017年6月7日就诊。

主述:反复右耳下酸胀30年,耳下肿3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右耳下酸胀,酸胀明显时咀嚼困难,自行按摩耳后酸胀感可缓解,无肿胀、疼痛,无头晕、头痛、发热、乏力等不适,未予系统诊治。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不适,1-2天后即出现右耳后肿胀,起初在外诊所口服中药汤剂、外擦药物(具体不详)后肿胀可消,仍反复发作,再发作时行往常治疗则效果不佳。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右耳下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肿胀,呈鸡蛋大小,周界清,质软,活动无粘连,无红肿疼痛,无发热、多汗、乏力、头晕等症状,在外院行血常规及彩超检查均无异常,口服中药汤剂后无效,经人介绍求治于陈学忠主任门诊就诊。刻下症:右耳下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肿胀,呈鸡蛋大小,周界清,质软,活动无粘连,耳下酸痛,口苦,食纳可,夜眠尚可,大便溏,小便可,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中医诊断:慢性发颐

治疗原则:清利肝胆湿热,佐以化痰消瘀

选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 12g   黄芩 12g    柴胡15g   炒栀子12g

 生地黄30g   牡丹皮15g   当归 15g   丹参 30g

 浙贝母30    法半夏30g   菊花10g   夏枯草30g

 僵蚕10g  

4付,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口服,每次200ml。

二诊(2017年6月14日):患者诉口服完第一付中药后肿胀即消,留有米粒大硬结。口服完第二付中药后米粒大硬结消除,现感耳下酸痛,口苦,大便溏,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弦。予原方加赤芍15g,4付水煎服。

三诊(2017年6月21日):患者诉偶感耳下酸胀感,口苦较前减轻,大便溏,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弦。予原方去生地黄,加炒蒺藜20g,4付水煎服。

按:慢性腮腺炎为最常见的涎腺炎症,本病以前称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现在分为复发性和阻塞性两类。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以儿童多见,发病年龄多在5岁左右,为周期性发作,青春期后一般逐渐自愈。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又称腮腺管炎,大多数为局部原因所致,中年人发病率高,多为单侧受累,临床主要表现为阻塞症状和腮腺反复肿胀。祖国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是慢性发颐,多继发于温病、伤寒或其它杂病之后,是气血凝滞蕴毒引起的[1]。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体衰,五脏皆虚,气血不足,或因情志不畅,使肝失于条达,气机郁滞,郁而化火,火邪炼津成痰。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经久则血行不畅,血脉瘀阻。患者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以耳垂为中心肿胀,口苦,大便溏,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弦为肝胆湿热、痰瘀互结之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重订通俗伤寒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聋耳肿,阴湿阴痒,尿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予以龙胆草大苦大寒,归肝、胆经,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苦寒增强君药之疗效,肝为藏血之脏,火郁须防损伤肝血,故佐以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使泻邪去而阴血不伤,滋阴以制约肝火,“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气郁化火,故用柴胡达之、发之,浙贝母、夏枯草、菊花清热散结消肿;使以丹参、牡丹皮活血祛瘀 ,僵蚕化痰散结逐瘀,法半夏燥湿化痰。二诊:患者耳下肿胀已消,感耳下酸痛,口苦,大便溏,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弦。继续予原方加赤芍清热凉血散瘀。三诊:患者诉偶感耳下酸胀感,口苦较前减轻,大便溏,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弦。继续予上方去生地黄,加炒蒺藜凉血养血。三诊后患者未予再诊,经随访,电话垂询,患者诸症状未再复发。

病案二:陈某某,男性,61岁,2017年6月28日就诊。

主述:左耳后肿大3月。

现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肿大,蚕豆大小,周界清,质中等硬度,活动无粘连,无红肿疼痛,无发热、多汗、乏力、头晕等症状,曾先后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左耳下针吸穿刺提示慢性淋巴结炎,未予特殊处理)、四川华西医院(嘱观察,定期复查)。经人介绍求治于陈学忠主任门诊就诊。刻下症:左耳后肿大,蚕豆大小,周界清,质中等硬度,活动无粘连,近年来时有头胀痛,纳眠差,食纳尚可,二便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弦。

既往史:患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形成),现口服辛伐他汀 15mg  qn。

西医诊断:慢性淋巴结炎。

中医诊断:臖核

辨证分型:肝胆湿热、痰瘀互结

治疗原则:清利肝胆湿热,佐以化痰消瘀

选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 10g    黄芩 15g     炒栀子10g   柴胡15g

炙甘草 15g     僵蚕15g     胆南星12g   炒蒺藜30g

      皂角刺20g     败酱草30g   白芷12g     浙贝母30

法半夏30g     夏枯草30g   土鳖虫30g   蒲公英30g

  陈皮15g

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口服,每次200ml。

二诊(2017年7月5日):患者左耳后肿大,诉时感两耳胀,晨起时口干,平素怕冷恶寒,纳眠差,无头胀痛,食纳尚可,二便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弦。予原方去炒栀子、龙胆草、胆南星,加白附子15g、薏苡仁30g、白附片15g,4付水煎服。

三诊(2017年7月19日):患者左耳后肿大较前明显缩小,约花生米大小,周界清,质软,活动无粘连,仍感晨起时口干,胸前怕冷,纳眠较前好转,无头胀痛,无耳胀,食纳尚可,二便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予原方加乳香10g、没药10g,3付水煎服。

按:颈部慢性淋巴结炎属中医“颈痈、臖核”范畴,多由头面部、口腔等部疾患皮肤粘膜破损引起,推之活动,肿块较小,多为单侧,很少化脓,一般无全身症状。西医认为急性淋巴结炎未彻底治愈或机体过度劳累、抵抗力低下时,迁延而成慢性淋巴结炎。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老体虚,气血不足,或因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受损,肥甘厚味者聚而生湿,痰湿易流注经络,阻滞气机,妨碍血行,易侵袭经络,滞气血;脾湿不化,聚而化热,痰热互结,既伤行血之气,又耗生气之血;气血已伤则经络运行必不能通达,积聚生热,瘀热羁留亦使新血不生,迫使旧血妄行,留置络脉之外化为瘀血,内生痰湿与瘀血俱为阴邪,三者相合则气愈滞,血愈竭,循环往复。痰瘀结于耳后而发病。患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弦为肝胆湿热、痰瘀互结《成方便读》: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矣。故以龙胆泻肝汤主之,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大泻肝胆之湿火;肝胆属木,木喜条达,邪火抑郁,则木不舒,故以柴胡、炒蒺藜疏肝胆之气,更以黄芩清上,山栀导下,佐以僵蚕、土鳖虫化痰散结逐瘀,胆南星清热化痰平肝解郁,皂角刺、白芷消肿托毒,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行瘀,浙贝母、夏枯草清热散结消肿,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诉时感两耳胀,晨起时口干,平素怕冷恶寒,纳眠差,无头胀痛,食纳尚可,二便可。继续予原方去炒栀子、龙胆草、胆南星,加白附子燥湿化痰,解毒散结、薏苡仁健脾渗湿、白附片补火温肾助阳。三诊,患者左耳后肿大较前明显缩小,约花生米大小,周界清,质软,活动无粘连,仍感晨起时口干,怕冷,纳眠较前好转,无头胀痛,无耳胀,食纳尚可,二便可。说明该患者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故治疗上予上方加乳香、没药加强散瘀消肿之功。经随访,三诊后,自感诸症已愈,故未再复诊。

 

参考文献:

[1]石宇文,翁志强,翟月明,黄苏萌,周智美. 口服及内镜辅助介入灌注五味消毒饮治疗实证慢性阻塞性腮腺炎[J]. 广东医学,2009,(09):1380-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