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失眠验案1则
肖柯1,陈学忠2
(1.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双流 61020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患者彭某,男,41岁,以“失眠1月”就诊。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属脾肾阳虚,虚阳外浮,治以温补脾肾,潜阳安神。以潜阳封髓丹加味治之。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失眠;医案
失眠,中医病名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笔者有幸见到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味以温潜之法治疗不寐,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彭某,男,41岁,2017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以“失眠1月”为主诉来诊,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入睡困难,伴有头晕,呈阵发性,无头痛、口干不适。自述院外测血压高:Bp165/95mmHg。今诊室血压:Bp160/90mmHg。未服降压药。自述长期下肢冷不适。纳尚可,长期大便溏,一日两次,夜尿1-2次/晚。未治疗,今日患者为求诊治,遂寻求陈老诊治。
刻下症:神不佳,焦虑貌,面色晦暗,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偏暗,薄白苔,脉沉细。
查体:无特殊。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不寐(脾肾阳虚,虚阳外浮)
治法:温补脾肾,潜阳安神
选方: 潜阳封髓丹加味;
用药:附 片30g 干 姜20g 肉 桂10g 砂 仁15g 后下
盐黄柏20g 龟 板30g 炙甘草15g 龙骨30g
牡蛎30g 远志15g 首乌藤 30g
3剂 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ml, 1日3次,饭后温服。
2017年11月09日患者二诊,诉睡眠有改善,入睡仍难,头晕好转,下肢冷改善,纳尚可,大便溏,夜尿1-2次/晚。测血压Bp140/80mmHg,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淡红偏暗,薄白苔,脉沉细。原方加茯苓30g,茯神30g,石菖蒲30g.继服3剂。
2017年11月13日患者三诊,诉睡眠改善,入睡较前变易。头晕好转,下肢冷改善,纳尚可,大便溏,夜尿1-2次/晚。测血压Bp130/80mmHg,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淡红偏暗,薄白苔,脉沉细。原方加酸枣仁15g.继服3剂。
2017年11月16日患者四诊,诉睡眠明显改善,入睡较前容易,偶有头晕,下肢冷明显改善,纳尚可,大便溏,一日两次,夜尿1次/晚。测血压Bp142/72mmHg,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红,薄白苔,脉沉细。原方改干姜用量为30g.继服3剂。
讨论: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者,多由阳不能归于阴多见。”“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入夜不寐,多乃相火不潜于肾水之中浮起而扰神。神无以守舍,寐之安有哉?失眠因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治法重在引火归源,使其水火既济,自然神安寐安。下元亏虚,肾火旺浮,容易导致心神不效而失眠。
该患者中年男性,长期下肢冷、大便溏,夜尿1-2次/晚。查其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偏暗,薄白苔,脉沉细。综合体质辨证患者属阳虚体质。近一月失眠头晕不适明显。考虑为脾肾阳虚,相火浮虚,扰动心神,心肾不交而见不寐头晕等诸症。方中予以附子温肾水,辅以肉桂壮君火,以龙骨、牡蛎、龟板等诸潜镇之品交泰水火,干姜温中助扶阳之力,砂仁纳气归肾,助运化,盐黄柏泻相火、坚阴气、调和水火,远志、首乌藤、茯苓、茯神等开三焦通道,蜜炒甘草,取其补中焦,补土以伏火之意。使相火秘藏,肾水得温,膀胱之水上济君火,心肾相交而诸症悉除。患者服用数剂,失眠头晕症状即改善,血压下降。再一次见识陈老扎实的中医基础及深厚的临床功底,四诊严谨,甚是佩服,亦是吾辈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