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柴胡桂枝汤合定志小丸验案1则
辛明1,陈学忠2△
(1.大邑县中医医院,61133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辛明,男,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学位,大邑县中医医院,医师,604981554@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周某,女,67岁,以“反复心悸、心累10余年,加重伴胸闷、腹胀1月”就诊。中医诊断:痞满。辨证属肝胃不和、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治以疏肝理气、调和营卫、安神定志。用柴胡桂枝汤合定志小丸加减而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定志小丸,痞满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陈老遣方用药遵从古法又独具匠心,仅用短短数剂,令患者痞满明显好转,临床效果颇佳,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患者周某,女,67岁,四川大邑县人,自诉1月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悸不适,伴头昏、腹胀、反酸、嗳气、恶心、潮热易汗等症,既往有长期反复心悸、心累病史,未进一步诊疗。入我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未见特异性变化,予以抑酸护胃、改善胃动力,口服中成药消食导滞等治疗后效果不佳,遂请陈老指导,2017年9月1日初诊,刻症见: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心累疲乏,头昏,腹胀明显,偶有反酸、呃逆。舌质淡红偏暗,少苔,脉数。追问病史:3月前丧偶,心情欠佳,睡眠差。
中医诊断:痞满
辨证:肝胃不和、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
治法:疏肝理气、调和营卫、安神定志
方剂:柴胡桂枝汤合定志小丸加减,具体如下:
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黄芩15g
法半夏30g 党参30g 远志15g 石菖蒲30g
茯神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用法用量: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三次
9月8日二诊,患者诉腹胀明显缓解,无头昏、乏力、反酸、呃逆等不适,睡眠明显改善,故继用前方治疗,嘱保持心情舒畅,门诊随访。
分析: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定志小丸出自《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 (小肠腑) 85方),原文:“定志小丸,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方。昌蒲、远志 (各二两)、茯苓、人参 (各三两)。右四味末之, 蜜丸饮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加茯神为茯 神丸,散服亦佳。”
该患者因3月前丧偶致忧思不寐,肝气不疏,肝气郁结日久,木盛乘土,横犯脾胃,气机升降不利,故致痞满。又复感外邪,气机出入不利,邪传少阳,出现潮热畏寒、易汗之症。脾胃处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中医少阳主枢,《脾胃论》言:“脾升胃降,有赖少阳之转枢焉”,气机升降出入调畅与两枢相关。少阳枢机扭转不利,主以小柴胡汤。汤中半夏辛温,黄芩苦寒,均归胃经,有遵循“辛开苦降”治疗痞证之大法。柴胡、芍药入肝,有疏肝理气之功以治根本,标本同治。加之少阳外连太阳而内接阳明,患者既有太阳外感之症,又兼有阳明胃气升降失常之表现,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承接内外,最合适为主方。气机出入调畅使营卫运行通畅,助桂枝汤解表达邪。桂枝汤桂枝、芍药柔肝、敛肝,助肝藏血以安眠。合以定志小丸党参、远志、茯神益气宁心安神,石菖蒲化湿开胃、醒神益智,改善忧思不寐之同时兼顾脾胃之症。全方由三小方组成,简单却又囊括了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之功,突出了枢机调畅之重要性,标本兼顾,可见陈老扎实的中医基础及深厚的临床功底,四诊严谨,广闻博识,为患者选择了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