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治疗“玫瑰痤疮”验案
巫建文、刘学财、骆永莲1 陈学忠2
(1. 巫建文等: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2.陈学忠: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患者,黄XX,女,52岁。因“颜面部皮肤红肿7年”就诊。诊断:玫瑰痤疮。辨证:湿热内藴,风邪阻滞。治法:清热化湿,祛风止痒。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关键词:玫瑰痤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玫瑰又称酒渣(槽)鼻,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贺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见,病因尚不清楚。除了遗传原因导致的易患体质和皮肤屏障损伤外,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者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所致,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石记录本病临床表论病因最早记载。《魏书·王慧龙转》最早把该病命名为 “酒糟鼻”。清代,祁坤所著《外科大成·酒渣鼻》曰“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宜宣肺气化滞血,行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比较全面的论述了该病病因、病机、演变及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均沿用“脾胃积热、肺经积热和寒凝血瘀”来辨治本病。该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治疗难,给患者生理、心理上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现将治疗该病一例总结如下,以供同门参考。
初诊:2017-1-13.因“颜面部皮肤红肿7年”就诊。7年前出现面部皮肤起疹子,如粟米状,潮红、瘙痒,自购治疗皮肤病的外擦剂,擦药后好转,停药后复发,曾经华西医院诊断为“血管扩张、玫瑰痤疮”,病情反复,迁延不愈。6个月前,“皮研所”诊断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经治疗病情仍无好转,患者痛苦异常,经多方打听,慕名于今日前来陈老处求治,刻下症:前额、两颊皮肤浮肿,颜色潮红,经太阳晒后加重,阵发性烧灼感。瘙痒,皮肤触之灼热、干燥、少许疹子,舌稍胖浅齿印稍瘀暗黄苔薄白脉弱。
诊断:玫瑰痤疮
辨证:湿热内藴,风邪阻滞
治法:清热化湿,祛风止痒
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处方:麻黄12g 连翘20g 栀子30g 赤小豆50g
白芷15g 全蝎6g 蝉蜕15g 桑白皮15g
苦杏仁12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当归12g
生石膏30g 生姜3片
5剂,水煎服,三天二剂,一天三次,一次200ml,餐后口服。
二诊:2017-1-20。患者因工作原因未能及时复诊,自行重复5剂,仍面部肿胀,但潮红有所好转,舌脉同前,诊断无变化,上方稍作加减,
处方:白芷15g 蝉蜕15g 赤小豆50g 大枣30g
当归20g 苦杏仁12g 连翘30g 麻黄12g
桑白皮15g 生石膏30g 栀子30g 炙甘草15g
紫荆皮30g 炒黄柏15g 生姜3片
5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7-2-17。因逢春节,患者复诊时间延长,但服药没有间断,面部肿胀、潮红未见明显减轻,仍感阵发性烧灼感,舌稍胖浅齿印稍瘀暗苔白脉弱。继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全蝎6g 蛇蜕15g 白芷15g 蝉蜕15g
赤小豆50g 大枣30g 当归20g 苦杏仁12g
麻黄12g 连翘30g 栀子30g 炙甘草15g
紫荆皮30g 炒黄柏15g 桑白皮15g 生姜3片
5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7-2-24.患者面部潮红、灼热感明显减轻,阵发性烧灼感发作次数减少及持续时间缩短,颜面部肿胀无减轻,舌稍胖浅齿印稍瘀暗苔博白少津脉弱。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2月17日处方加南沙参40g,5剂煎服法同前。
五诊:2017-3-10.面部潮红进一步减轻,阵发性灼热感明显缓解,肿胀无变化,如晒太阳后面部潮红、灼热感加重,面部皮肤干燥,舌稍胖浅齿印稍瘀暗苔薄黄少津脉。。
诊断:玫瑰痤疮:阳虚湿阻、经络不通
治法:温阳除湿,疏经通络
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
处方:附子30g 肉桂10g 干姜20g 炒黄柏30g
炙龟板30g 砂仁20g 炙甘草15g 白芷15g
败酱草30g 当归20g 苡仁30g
5剂,煎服法同前。
六诊:2017-3-17.颜面肿胀、潮红加重,阵发性灼热时面部轻微有出汗的感觉,出汗后灼热感明显减轻,大便干燥,早醒后入睡难,舌脉同前,诊断、治则同前.
处方:丹参50g 当归20g 白芷15g 附子30g
肉桂10g 干姜20g 炒黄柏30g 炙龟板30g
砂仁20g 炙甘草15g 龙骨30g 牡蛎30g
5剂,煎服法同前。
七诊:2017-3-31.,患者仍感面部肿胀、潮红,阵发性灼热,面部皮肤干燥,睡眠好转,舌胖浅齿印稍瘀暗苔薄白脉弱.诊断、治则不变。
处方: 赤小豆50g 白芨30g 白芷15g 当归15g
附子30g 肉桂10g 炒黄柏30g 炙龟板30g
砂仁20g 炙甘草15g
5剂,煎服法同前。
八诊:2017-4-7.仍感面部肿胀、潮红,阵发性灼热感每天发生的次数减少,面部有微汗,皮肤稍感滋润,舌脉同前,体内阳气已复,治以化湿通络,宣肺透邪,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 砂仁15g 炒黄柏20g 炙甘草15g 麻黄12g
栀子30g 连翘30g 赤小豆50g 白芷15g
紫荆皮25g 苦杏仁12g 蝉蜕15g 生地黄50g
当归12g 大枣30g 生姜3片
5剂,煎服法同前。
九诊:2017-4-28.患者服上方后感觉良好,因工作原因不能复诊,经电话咨询后上方再服5剂。感觉颜面潮红、阵发性灼热明显减轻,皮肤干燥进一步缓解,肿胀有所好转,舌稍胖浅齿印稍瘀暗苔黄脉濡,诊断治则同前。
处方:砂仁15g 炒黄柏20g 炙甘草15g 紫荆皮30g
麻黄12g 栀子30g 连翘30g 赤小豆 50g
白芷15g 紫草25g 苦杏仁12g 生地黄50g
当归15g 蝉蜕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5剂,煎服法同前。
十诊:2017-5-26。患者面部皮肤稍潮红,肿胀不明显,阵发性烧灼感消失,皮肤湿润,在家里无明显不适,晒太阳、灰尘环境时面部皮肤又会潮红,脱离上述环境后逐渐消失,舌稍胖浅齿印苔薄白脉濡舌质瘀暗不明显,诊断治疗同前.
处方:茯苓30g 砂仁15g 炒黄柏20g 炙甘草15g
紫荆皮30g 麻黄12g 栀子30g 连翘30g
赤小豆50g 白芷15g 紫草25g 苦杏仁12g
生地黄50g 当归15g 蝉蜕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5剂,煎服法同前。
此后患者以上方连续服用1月后停药,面部皮肤无明显不适,轻微太阳晒也无大碍,面部仅涂擦“宝宝霜”即可。停药3月后回访,患者面部无任何不适。
按:该患者在陈老处历时4个月余的治疗,其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初诊至四诊为第一阶段,五诊至七诊为第二阶段,八诊至十诊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治疗,该阶段患者以皮肤潮红肿胀骚痒、阵发性烧灼感为主要表现,陈老认为是“湿热内藴、风邪阻滞”所致,虽然舌脉均表现为阳气不足之征,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图其本的原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除湿,加白芷、全蝎、蝉蜕等以祛风止痒,该阶段历时近2个月。第二阶段潮红、灼热感减轻,但面部皮肤干燥,发生灼热时有欲出汗的感觉,有时面部微汗出灼热感随即缓解,结合舌脉,陈老认为肾阳亏虚,虚阳上浮凸现,故用潜阳封髓丹加干姜、肉桂、温肾阳,潜虚热,佐以败酱草、苡仁、白芷除湿清热,该阶段历时1月余。经过清热除湿,温肾潜阳的前期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皮肤稍感滋润,灼热时有微汗,此时陈老认为患者阳气已复,继续清热除湿,养血活血祛风,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封髓丹治疗两月余而收功。
体会: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用于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藴郁而致的黄疸。后世医家经过不断探索发挥,将该方多用于湿热蕴结、风寒夹表所致各种皮肤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疗效可靠。陈老对该病的治疗,该方贯穿于阶段一和阶段三,可见该方对皮肤病的治疗是有效的。
二、该病病程长达7年余,在陈老处诊治时间也长达5月余。陈老治疗慢性病,阶段性明显,目的性强,既守方守法,又灵活多变,方随症转,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对于慢性疾病、长疗程的治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模样。
三、诊治疾病,扣紧病机,透过现象抓本质。如第五诊时改用了潜阳封髓丹、第六诊时患者诉颜面红肿加重阵发灼热感增强,但自觉有微汗欲出的感觉,微汗出后灼热感很快消失,此感觉是以前没有的,陈老据此认为乃是阳气渐复之征,继续用潜阳封髓丹加干姜、肉桂,这是一般医者没有的胆识。
治疗前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