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临证治疗肺胀并发奔豚气验案1则
-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患者左某,男性,以“反复咳嗽喘息10余年,心累5年,复发加重1天”入院,诊断:肺胀病 肺肾两虚 纳气无权,用参赭镇气汤加减症状明显减轻,后患者出现有气从小腹上冲喉咙,呃逆不断。诊断:奔豚气 下元亏虚 冲气上逆,续以参赭镇气汤加减而愈。
【关键词】参赭镇气汤;肺胀;奔豚气;医案
陈学忠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其临证经验颇丰,其对中医、中药理论及经典的熟练应用令人叹服,遣方用药遵从古法又独具匠心,笔者有幸跟随陈学忠教授侍诊,现将应用参赭镇气汤治疗肺胀并发奔豚气1例,详述与下:
左某,男性,74岁,初诊:2016年11月10日。患者以“反复咳嗽喘息10余年,心累5年,复发加重1天”就诊。诉咳嗽,心累气短,动则尤甚,偶有喘息、胸部憋闷感,伴全身乏力。现症见:咳嗽,心累气短,动则尤甚,偶有喘息,咯白色粘稠痰液, 量多难咯,偶有胸部憋闷感,伴全身乏力,无咯血或咯吐脓痰,无肢体麻木或肢体活动障碍。纳眠可,二便正常,舌红苔白滑有裂纹,脉沉弱。
中医诊断:肺胀。辨证属肺肾两虚 纳气无权证,治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用参赭镇气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
山药 100g 山茱萸 30g 龙 骨 30g 牡 蛎 30g
牛膝 30g 炒紫苏子 20g 巴戟肉 20g 五味子 12g
桂枝 15g 白附片 30g 人 参 30g 黄 芪 60g
麦冬 20g 煅赭石 20g
4剂,每日1剂,免煎,兑水冲服150ml,日三次。
二诊:2016年11月14日,患者诉咳嗽喘息症状缓解,心累症状减轻,近2日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喉咙,呃逆不断。昼夜持续,致使眠差。无烧心反酸,腹部无反跳痛、无肌紧张。使用胃复安等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神情,神疲乏力,咳嗽喘息,心累,呃逆频作,声音低微,纳可,眠差,二便正常。舌质红,苔白滑有裂纹,脉沉弱。
中医诊断:1.肺胀;2.奔豚气 辨证属下元亏虚 冲气上逆,治以补肾平冲,重镇降逆。
以前方基础上加用沉香10g,具体用药如下:
山药100g 山茱萸30g 龙骨30g 牡 蛎30g
人参30g 代赭石20g 黄芪60g 炒紫苏子2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牛膝30g 白附片30g
桂枝15g 巴戟肉20g 沉香10g
4剂,每日1剂,免煎,兑水冲服150ml,日三次。
三诊:2016年11月17日,患者服药后咳嗽喘息、心累症状明显减轻,呃逆、气逆冲喉症状缓解,夜间亦不影响睡眠。舌质红,苔白,脉沉弱。效不更方,续服4剂,用药如下:
山药100g 山茱萸30g 龙骨30g 牡 蛎30g
人参30g 代赭石20g 黄芪60g 炒紫苏子2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牛膝30g 白附片30g
桂枝15g 巴戟肉20g 沉香10g
4剂,每日1剂,免煎,兑水冲服150ml,日三次。
四诊:2016年11月21日 患者诉咳嗽喘息、心累症状明显好转,呃逆、气逆冲喉症状发作次数减少,现大便困难,舌质红,苔白滑有裂纹,脉沉弱。于前方基础上加用蜜紫菀30g、白术120g、枳实30g。具体用药如下:
山药100g 山茱萸30g 龙骨30g 牡 蛎30g
人参30g 代赭石20g 黄芪60g 炒紫苏子2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牛膝30g 白附片30g
桂枝15g 巴戟肉20g 沉香10g 枳 实30g
紫菀30g 白 术120g
4剂,每日1剂,免煎,兑水冲服150ml,日三次。
五诊:2016年11月24日患者诉心累症状进一步好转,呃逆、气自少腹上逆至喉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正常,近两日因受寒咳嗽加重、痰白易咯,伴气喘,呼多吸少,舌质红,苔白,脉沉。予以上方中除去白术、枳实加补骨脂30g,杜仲20g,生姜12g,具体用药如下:
山药100g 山茱萸30g 龙骨30g 牡 蛎30g
人参30g 代赭石20g 黄芪60g 炒紫苏子2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牛膝30g 白附片30g
桂枝15g 巴戟肉20g 沉香10g 紫 菀30g
杜仲20g 补骨脂30g 生姜12g
4剂,每日1剂,免煎,兑水冲服150ml,日三次。
服用4剂后,咳嗽喘息、心累症状明显减轻。呃逆、气自少腹上逆至喉症状消失,后随访未发。
按:患者以“反复咳嗽喘息10余年,心累5年,复发加重1天”就诊。现症见:咳嗽,心累气短,动则尤甚,偶有喘息、胸部憋闷感,伴全身乏力,无咯血或咯吐脓痰,无肢体麻木或肢体活动障碍。纳眠可,二便正常,舌红苔白滑有裂纹,脉沉弱。诊为肺胀病。肾为气之根,主闭藏,主翕纳, 统摄下焦之气化, 兼以翕纳呼吸之气, 使之息息归根也。肾虚不能统摄其气化, 肾气不下行转而气逆上冲为喘。《类证治裁》曰: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医贯·喘》曰:“真元损耗, 喘出于肾之上奔, 乃气不归之也”“久患肺疾, 穷必及肾”。说明肾纳气可直接影响肺主气功能。结合患者舌红苔白滑有裂纹,脉沉弱,可辨证为肺肾两虚 纳气无权证,治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方选参赭镇气汤加减。
后患者出现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喉咙,呃逆不断,声音低微,昼夜持续,致使眠差。无烧心反酸,腹部无反跳痛、无肌紧张。使用胃复安等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纳可,眠差,二便正常。舌质红,苔白滑有裂纹,脉沉弱。该诊为奔豚气病。奔豚气始见于《金匮要略》。其病因病机及用药,张仲景已作详细论述:《伤寒论》第65条有云:“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发汗致使心阳损伤,心肾不交,震慑无权,下焦饮邪上乘心阳,出现奔豚前驱症状-脐下动悸,是水与气相搏于脐下,欲上冲而未冲之证。《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烧针后发汗,劫伤汗津,心阳受损,心阳虚于上,心肾不交,肾阴亢于下,加之寒邪由针孔而入,内外皆寒,寒气上冲而发病,予以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又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可见肾脏功能失调亦可导致奔豚气的发生。冲脉之循行“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 挟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与奔豚气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冲脉之气上逆是奔豚气病的病机关键;奔豚气病无积无块, 关键之关键是“气”[[1]]。奔豚气在临床虽不常见,然病情较为顽固,究其基本病机为下元亏虚,冲气上逆所致。
虽肺胀与奔豚气病种不同,然其病机均为肾气亏虚不纳、冲气上逆所致。病机相同者虽病不同,其治相同,即所谓“异病同治”。参赭镇气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用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有学者认为参赭镇气汤具有镇静、强壮、收敛、解痉、抗菌功效[[2]]。此处选用参赭镇气汤加减补肾固冲、重镇降逆,考虑患者喘咳日久兼顾补肺,可知陈学忠教授对于疾病及经典的见解及熟练运用令人叹服。
方中龙骨、牡蛎质沉重往往趋下, 能镇阴火而降冲气。《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生赭石压力最胜,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诚有捷效。虚者可与人参同用”;“赭石,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赞誉赭石乃“救颠扶危之大药”。虽生赭石功效为胜,然考虑患者年迈体弱,平素纳食欠佳,故而予以煅赭石代之,取其功而减其苦寒伤胃之性;龙骨、牡蛎、代赭石加人参固元阳而镇逆气;山萸肉补益肝肾;山药补益肺肾生津;紫苏子降气、止咳平喘;巴戟肉、白附子温补肾阳;牛膝补益肝肾;患者久咳,肺气必亦有所亏虚,加用黄芪补益脾肺之气;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滋阴润肺。桂枝温阳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患者服药后咳嗽、喘息及心累症状好转。后患者出现气自小腹上冲至喉咙,呃逆不断,方中平冲降逆及重镇降逆之药除可止咳平喘外,还可降冲。且《神农本草经百种读》中直言桂枝“为气分药”。张仲景于《伤寒论》第117条文后曾注: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可知桂枝平冲降逆之功显著。并加入沉香一药。《本草逢源》关于沉香有云:“昔人四磨饮、沉香化气丸、滚痰丸用之,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气散用之,取其散结导气也;黑锡丸用之,取其纳气归元也。”《本草通玄》曰:“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洵为良品”。《本草述》有言:“按诸香如木香之专调滞气,丁香之专疗寒气,檀香之升理上焦气,皆不得如沉香之功能,言其养诸气,保和卫气,降真气也”。可见沉香降气之功显著。遂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后患者咳嗽伴见大便困难,患者咳嗽日久,伤及肺阴,予以蜜紫菀滋阴润肺止咳,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间接润肠,一举两得;患者久卧病榻,气机不畅,无力推动大便,加用白术健脾益气通便;枳实破气通便可谓补泻兼施,行气不耗气,补气不敛邪。服药后果然大便畅通,且呃逆及气冲喉咙症状基本消失。后患者因受寒出现咳嗽明显、咳白痰,伴气喘,呼多吸少,为肺肾亏虚,复感寒邪所致,故加入杜仲补肾;补骨脂补肾纳喘;生姜温肺止咳。辨证施治后,奔豚气症状消失且回访亦未见复发,咳嗽气喘症状明显好转。此病案体现了陈老病机把握准确、经典运用娴熟、方药及中医理论掌握透彻、辨证思路清晰和诊治技术高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