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口糜验案
刘莉娟1,陈学忠2
(1.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610200;2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作者简介:刘莉娟(1979-),女,泸州医学院,本科学历,双流区中医院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术继承人,709321940@.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965@sina.com。
摘要:患者林某,女,68岁。因"反复口腔黏膜溃烂1年,加重3余天"就诊。中医诊断为:口糜。辨证为脾胃亏虚,阴火上浮。治疗予以补中益气、益气活血,予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关键词:口糜 补中益气汤 病案
口糜,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口糜分虚实,实证,成人多因膀胱湿热熏口所致,小儿多属心脾积热烁口。虚证病机以阴虚口齿失养为主,阴虚火旺、脾胃阳虚、湿浊上犯及清阳不升等因素所致。陈学忠老师总结过去临床经验,因补中益气汤治疗口糜,疗效确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林某,女,68岁,2016年10月11日就诊。患者近年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疼痛,入院前3天,患者无明显原因再次出现口腔粘膜溃烂、疼痛,在当地诊所给予头孢类抗生素肌注2天疼痛无减轻,目前口腔疼痛明显,伴下颌淋巴结处疼痛,疼痛影响进食。为进一步治疗入我科。
患者有20余年类风湿关节炎病史,长期口服"来氟米特、美洛昔康等"药物。经常感上腹疼痛。1月前在我院门诊胃镜示:胃溃疡,hp+,现予以幽门螺杆菌、抑酸对症处理后,患者上腹疼痛好转。
刻下症:食纳差、精神差,头昏、神疲乏力,站立不稳,怕冷,夜间阵发性发热、汗出,焦虑失眠。面色苍白,晦暗。大便干、小便短少。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弱。口腔内见多个条形溃疡,表面覆白苔,口唇见血痂。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RBC 3.16 10^12/L↓、HGB 70.20 g/L↓。生化示:DBIL 5.5 umol/L↑、A/G 1.14 ↓、ALT 42.10 U/L↑、AST 41.00 U/L↑、GGT 47.40 U/L↑、TBA 10.5 umol/L↑、UA 375.40 umol/L↑、LDH 416.00 U/L↑、HBDH 344.00 U/L↑、CRP 21.17 mg/L↑。
诊断:口糜
辨证:脾胃亏虚 阴火上浮
治则:补中益气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方剂如下:
肉桂粉9g 砂仁15g 黄柏20g 党参30g
黄芪30g 升麻12g 白术30g 柴胡12g
当归15g 陈皮15g 白芷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2剂,一日一剂,水煎成600ml,分3次口服。
二诊:10月13日,患者口腔溃疡一剂即愈。患者感头昏、乏力均较前明显好转,饮食睡眠明显改善。舌质暗淡,苔白,脉白,脉弱。原发继续5剂。追访,病情未复发。
按:补中益气汤出自于李东垣《脾胃论》,东垣立此方以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主治气虚发热。但后世多用治疗脾胃亏虚及气虚下陷证。《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之,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本患者因饮食、劳倦、药物,损伤脾胃,脾胃亏虚,故气机阻滞,故出现腹痛隐隐,脾胃亏虚,气血化生无源,不能上濡头目、四肢,故头昏、四肢无力、倦怠。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土位就是脾胃开窍的口腔部位,脾胃亏虚,阴火独亢,故出现口舌生疮,虚火上浮,出现阵发性发热、汗出。脾阳亏虚,出现怕冷,元气亏虚,心火独亢,心肾不交,出现失眠焦虑。舌质暗淡、胖大、脉弱均为脾胃亏虚之征象。方中重用黄芪、人参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白术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使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以助参、芪升提下陷之中气,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当归、白芷活血生肌、促其溃疡面愈合。
封髓丹出自元代许国帧《御药院方》,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非常推崇此方。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闭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在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对于此方,《医理真传》做了最好注解,其云: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独次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蔵,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又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肉桂引火归元,交通心肾。全方益气升阳、调补脾胃,清降相火,平衡阴阳。并在患者身上取得很好的疗效。此案体现陈老临证时的严谨、细致、辨证思路的清晰和诊治技术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