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运用柴陈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验案1则
佘婷婷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 610200)
[关键词] 柴陈泽泻汤;眩晕;
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心慌,甚则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现将陈老师运用柴陈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一例报道如下:
姓名:杨树芬 性别:女 年龄:67岁 地址:成都市双流区东升镇
初诊时间:2016-09-13
主诉:头晕10余年,加重3天。
现病史:病人长期头晕为主要症状,3天前症状加重,伴视物旋转,恶心,无呕吐,阵发性耳鸣,伴项背部僵硬疼痛。发病后眠差,纳差,大便2日一次,干结。小便如常。
刻诊:头晕,神差,饮食差、大便2日一次,干结,舌质淡,暗,略胖,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辨证论治
诊断:眩晕
辨证:气虚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柴陈泽泻汤
方药:柴胡15g 黄芩15g 法半夏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生姜12g 陈皮15g 茯苓30g
泽泻50g 白术15g 菊花10g 钩藤10g 后下
天麻20g 大枣15 葛根60g
煎服方法:上方3剂,每剂水煎取汁共600ml,分三次空腹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6-09-18
病人服用药物后,眩晕之证缓解,失眠改善,饮食及二便均正常,偶有头晕,故原方不变,继续口服3剂。
按语:眩晕即《内经》之“目眩”、“眩冒”、“眩”、“掉眩”,及《伤寒杂病论》之“眩”、“癫眩”、“苦冒眩”、“目眩”等。《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景岳全书·眩晕》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故眩晕辩证,多从痰从虚从风从火而论;常用方剂多为多为杞菊地黄汤、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补中益气汤,龙胆泻肝汤之类。
陈学忠老师认为,眩晕单从风、火、痰、虚单独理法方药,会有所偏颇,因眩晕不是一个单独病种,而是一个症状,其涉及肝胆、三焦、脾胃、肾等诸多脏腑,且发作突然,来势急迫。故风、火、痰,虚不可分而治之。临床多以本虚标实之证多见,柴陈泽泻汤为江尔逊主任医师论经验方;原方为小柴胡汤,二陈汤,泽泻汤加减天麻,钩藤,菊花而来。药用:柴胡、半夏、黄芩、泽泻、白术、党参、生姜、大枣、茯苓、陈皮、钩藤、菊花、天麻、甘草。陈老师认为,该方治“风”,用平肝熄风之法;使用天麻,钩藤,菊花,使肝风之势稍缓;治“痰”用二陈汤,燥热化痰,痰、火去,则眩冒、呕吐症状缓解。泽泻汤“其人心下有支,冒眩,泽泻汤主之。”治痰饮阻遏,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纵观全方,针对脾肾不足,肝胆失调,三焦阻塞所致之眩晕而设。 该方在临证之时,可根据病人舌苔脉象及病情,酌情加减。该病人伴有项背强痛,故予以葛根6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