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柴桂各半汤应用病案分析
眉山市彭山区中医医院 佟玲艳
患者陈xx,女,65岁,病历号00030470
主 诉:发热伴腹泻2天
现病史:2天前(2016年6月20日)患者不慎受凉后感阵发性恶寒、发热,体温最高38.0℃,伴腹泻4-5次,为稀便,量少,偶有咳嗽,痰少,伴咽干,无头晕、头痛,鼻塞、流涕,无心慌、胸闷,无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胀、腹痛等,于院外口服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今日来我院就诊,查看患者后以“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小便基本正常,近10日体重减轻约5kg。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4年,曾在华西医院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控制可,已自行停止药物治疗,反复出现双手关节晨僵及腕踝关节疼痛,近日感双膝关节疼痛明显。
既往史:多次因类似病史于我科住院治疗,2015.04.03因“中度贫血”于我科住院治疗,并输注A型RH(+)红细胞悬液4u。既往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并予以输血治疗(具体不详)。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
中医望闻切诊:神疲,面色萎黄,呼吸平和,语音清晰,语声低微,口中无特殊异味闻及,舌体适中,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入院体格检查:T38.3℃,P71次/分,R21次/分,BP128/78mmH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步入病房,贫血貌,神清,精神差,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全身皮肤未见明显黄染;双瞳等大等圆,直径约0.3cm,光敏可,睑结膜略苍白;咽部微红,扁桃体无肿大;颈阻(-),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肝颈征(-),甲状腺未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湿啰音及干鸣音;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心律71次/分,各瓣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肿大,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肾区无叩痛,肠鸣3-4次/分;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四肢关节明显畸形,指端甲床苍白,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随机血糖:6.5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7次/分。CRP:15.4mg/L。血常规:WBC5.31*10^9/L,N70.20%,L18.50%,RBC3.12*10^9/L,HB67.00g/L,HCT22.60%,平均红细胞体积72.3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1.5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97g/L,PLT277.00*10^9/L。电解质:K+3.21mmol/L,Na+138.4mmol/L,Cl-98.3mmol/L,Ca2+2.2mmol/L。肝功、肾功、血脂、心肌酶:ALB27.26g/l,G31.00g/l,A/G0.88,UA180.18μmol/l,LDH263.46U/L,α-HBDH211.83U/L,DB/IB0.77。CEA:0.41ng/ml。风湿全套:SR100.00mm/h,RF阴性,ASO阴性。
目前诊断:
中医:感冒-风热犯表证
西医:1)上呼吸道感染 2)类风湿性关节炎 3)中度贫血 4)低蛋白血症
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
入院后予以哌拉西林舒巴坦静滴抗感染,予以静滴炎琥宁解表清热,能量合剂及氨基酸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中医治以解表清热,中药煎剂方选柴桂各半汤加味,患者腹泻止,仍反复发热。
2016.06.25时陈学忠主任中医师到我院查房,
现症:患者偶有咳嗽,怕风,诉双侧膝关节疼痛,发热仍有反复,精神饮食欠佳。中医望闻问切:神疲,面色萎黄,呼吸稍促,语声低微,舌体适中,舌质嫩红,少苔少津液,脉细数。
诊断:感冒
辩证:风寒束表
治法:解肌祛风,升津舒筋
处方:柴桂各半汤加葛根
用药:
葛根120g 桂枝15g 柴胡15g 黄芩15g
党参30g 赤芍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大枣15g 生姜3片 知母15g 天花粉25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00ml
患者服药2剂后未发热,诉仍感口干不适,较前稍好转,双侧膝关节疼痛较前略有所减轻,,食欲较前稍好转,2016.06.29患者带上方3剂出院。
2016.07.03电话回访患者无发热,无口干,双侧膝关节疼痛不显,基本生活不受限制。
按语:
《内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患者年老,卫气不足,易受外邪,风性疏泄,且伤卫阳,使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卫阳浮盛,故见发热,营阴外泄,故见汗出,汗出则肌腠疏松,不胜风邪,故见恶风,汗出则营阴更伤,又 “年六十,阴萎,气大衰”,气阴不足,津液不能输布,故见口干、舌嫩红少苔少津液,经脉失于濡养,故见身痛。又《内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外邪,邪气以从其合也”。 肺合皮毛,风邪入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张介宾曰“邪微者,浅在表,故为咳”,是为微咳。神疲、面色萎黄、语音低微俱为气阴不足之症。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原方治疗虚人外感,风寒之邪阻滞经络,方中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敛阴和阳,重用葛根甘辛而平,一能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发表解肌,二可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能生津液,起阴气,以缓解经脉之拘急;脾主运化水谷津微,加以党参健脾益气;辅以黄芩疏散风热,知母、天花粉养阴清热,《本经》云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陈老指出:桂枝汤有调阴阳、调脏腑、调经络气血之奇功,小柴胡汤功能驱邪、扶正、和胃,柴桂各半汤兼具二方功能。该患者久病正气亏虚,邪气留滞,阴阳失调,经络气血不通,投柴桂各半汤达扶正、驱邪、调经络气血之功,驭繁就简,斩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