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健脑通脉汤应用病案分析

日期:2016-09-27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98
 

 陈学忠老师健脑通脉汤应用病案分析

             眉山市彭山区中医院李萌

    XX,男,88岁,病历号:00021193

    主诉:咳嗽、咯痰1周,加重伴头昏2

    现病史:1周前(2016717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咯白色泡沫痰,痰粘不易咯出,活动后感心累气紧,偶可见痰中带血,为暗红色,不伴流清涕、口黏、咽干、咽痛,无盗汗,无头晕头痛,无吼喘,无恶心呕吐,双下肢无水肿,患者于院外口服药物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2天前患者上诉症状明显加重,伴头昏,口吐白沫、抽搐,意识丧失1次约8分钟,无呕吐咖啡色或鲜红色液体,感活动后心累明显加重,伴心慌、心悸明显,口角稍歪向左侧,无站立不稳,无胸闷、胸痛,无腹胀腹痛,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今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肺部感染”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1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80/mmhg,未服药控制,6+年前患者开始服用丹参片、复方罗布麻片控制血压(具体不详),血压控制不佳,后改为“厄贝沙坦片”降压,未严密监测血压,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体格检查:PET36.2  P118/  R22/  BP108/71mmHg,发育正常,形体适中,正力体型,自动体位,神志清晰,精神差,扶入病房,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口角、伸舌略向左歪斜,双瞳等大等圆,直径约0.3CM,对光反射灵敏,唇发绀。咽稍充血,双扁桃体未见明显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充盈,未见颈静脉怒张,未见明显呼吸三凹征。胸廓两侧对称,略呈桶状,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中下肺闻及大量湿啰音,未闻及明显干鸣音及痰鸣音。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浊音叩诊无明显长大,心率118/分,心律齐,未闻及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无包块,全腹软,剑突下及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不活跃,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约4+级。生理反射存在,左侧巴彬斯基征(+ -)。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 

    辅查:辅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伴心率不齐 心律118/分 ,可能下壁心肌梗塞(Ⅲ、AVF),随机血糖:7.6mmol/l。肌钙:(-)

入院诊断:

中医:咳嗽

           痰浊壅肺证

    西医:1、肺部感染

          2、慢性胃炎

          3、心动过速 心功能不全心功2-3

          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5、抽搐原因待查:脑出血? 

    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入院后根据舌苔脉及临床症状,中医诊断为故辨病为咳嗽,辩证为痰浊壅肺证。予以宽胸理肺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化痰宣肺,降浊平喘,同时予以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沐舒坦化痰止咳,盐酸川芎嗪扩冠、改善脑循环等消炎对症治疗。

入院第三天(2016.07.27)头颅及胸部CT提示:1.左侧基底节-外囊区腔隙性脑梗死;2.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 3.双肺气肿伴肺大泡形成 3.双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伴感染;双侧胸膜局部增厚。4.纵膈内、右肺门多发淋巴结钙化 5.主动脉壁及冠脉走形区钙化;左心房室明显增大。

经上述治疗6天后(2016730日),陈学中主任医师到我科查房,邀诊:患者诉咳嗽、咯痰明显好转,主要以头晕、感腹胀,大便难解为主,舌体略胖,淡嫩红,少津,薄白苔。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窍证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建脑通脉汤加减

    桑叶30g    淫羊藿30g     何首乌30g    菟丝子12g 

    熟地黄15g  酸枣仁12g     山楂20g      川芎10g

丹参30g    天麻20g       麦冬15g      五味子12g

黄芪30g

水煎服 21

同方先后服药10剂,头晕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临证备案:该患者高龄,周身不适,临证时抓住患者最迫切的问题,重点突破。患者此次就诊以眩晕为主,CT提示有脑梗塞,治疗重点在缓解头晕症状。

眩晕病因多由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失血、外伤、劳倦过度所致。其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及痰火、瘀血上犯清窍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发病以虚证居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健脑通脉汤为陈老经验方,陈老总结前人经验,提出“肾虚血瘀”理论,认为肾虚血瘀是老年心血管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方中淫羊藿、菟丝子、熟地、何首乌等滋补肾精;川芎、丹参、山楂活血化瘀;黄芪益气通络,配桑叶治里气虚寒,《本草拾遗》曰桑叶:“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昨酸枣仁宁心安神,《本草再新》指出酸枣仁:“平肝理气,润肺养阴,温中利湿,敛气止汗,益志定呵,聪耳明目”。研究证明该方能使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胆固醇值、血清甘油三酯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值降低,并能升高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值。而且对喂养高脂饲料所造成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显著降低实验性大鼠的脑含水量,对小鼠记忆获得性障碍有所改善

 患者88岁高龄,高血压病史10年,肝肾阴阳俱虚,脉络瘀阻。发为脑萎缩、脑梗塞。陈老在健脑通脉原方中加入麦冬、五味子补阴,天麻祛风通络,《本草汇言》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全方补肾精、通脉络,患者仅服10剂,已见疗效斐然。 

廖志航健脑通脉胶囊治疗脑血管硬化症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