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验案1例
秦溢1,陈学忠2△
(1.新都区新繁镇中心卫生院,新都区新繁镇 610501;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秦溢(1988-),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成人本科,新都区新繁镇中心卫生院,医师,974442212@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何某,女,21岁,以“经行腰腹疼痛7年余”就诊。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属寒凝血瘀,治以溫经散寒、化瘀通络止痛。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而愈。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痛经
痛经为妇科常见多发病,表现为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影响工作及学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气血不畅的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临床中接触的痛经患者,以寒凝血瘀型多见。吾辈有幸跟随我省名中医陈学忠主任医师学习,亲历用此方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满意,现举例加以说明,以兹同道参考,举例如下:
患者何某,女,21岁,学生,四川人,于2016年4月20日初诊,月经已过,自诉14岁开始,每次经行自觉腰腹坠胀疼痛,偶尔疼痛难忍至不能起床,经色暗红,夹有血块,畏寒,未觉乳房胀痛,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舌体胖大有齿印,平素月经周期28-29天,经期5-6天。
中医诊断:痛经
辨证:寒凝血瘀
治法:溫经散寒、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
吴茱萸10g 小茴香12g 当归15g 酒川芎15g 党参30g 赤芍15g 肉桂10g 炙甘草15g
用法:中草药处方 4剂 每日1剂水煎500ml 分3次 饭后温服。
5月4日二诊,患者诉近期睡眠差,考虑是卫气不得入营血所致,取半夏秫米汤之意,并温补肾阳,调和营卫,故在前方上加用白附片30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
5月11日三诊,患者诉额面部痘痘较多,前方上加用醋延胡索15g醋乳香5g醋没药5g 醋香附10g舒肝行气、化瘀散结;
5月18日四诊,自诉本月十三日经行时疼痛明显缓解,仍见面部痘痘,前方去香附、吴茱萸、党参、延胡索、小茴香,加白芷12g 皂角刺10g使活血散瘀、通络透毒之力增强。
按语: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多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经血亏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此导致痛经。该患者每逢经行腰腹坠胀疼痛,偶尔疼痛难忍至不能起床,经色暗红,夹有血块,畏寒,从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少腹逐瘀汤载于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原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少腹逐瘀汤在妇科应用广泛,只要有寒凝血瘀之象,如经行小腹疼痛较剧,得温稍舒,经期延后,或量少色暗有血块,舌暗脉象沉涩等,均可应用,临床应用须注意辨证施治,随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