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学忠主任对潜阳封髓丹的临床运用
周贤玲1,陈学忠2△
-
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50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周贤玲(1987-),女,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新都班学员,672417569@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通过探讨潜阳封髓丹的起源、组成、功效,结合陈学忠主任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探讨潜阳封髓丹对“火不归原、虚阳上浮”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认为温阳治法具有的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温肾潜阳;引火归原;潜阳封髓丹潜阳封髓丹最早是由扶阳派大家吴佩衡所提出。该方由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所创的潜阳丹及元代许国祯记载的封髓丹共同组成。潜阳丹由砂仁(姜汁炒)30g,附子24g,龟甲6g,甘草15g组成。郑钦安论潜阳丹:“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1]封髓丹由黄柏30g,砂仁21g(姜汁炒),甘草9g组成(剂量为郑钦安拟)。原书记载其功效:“降心火,滋肾水。”郑钦安论封髓丹:“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2] 故临床用于虚阳上浮之证时多将潜阳丹与封髓丹合用或交替运用以温肾潜阳、纳气归肾,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阴阳,“至平至常,至神至妙”。[3]笔者有幸跟随我省名中医陈学忠主任医师学习,亲历应用此方对虚火上冲、虚阳上浮之证疗效卓越,现举3则验案加以说明,以兹同道参考。举例介绍。
一、顽固性失眠
魏某某,男,59岁。反复失眠10+年,入睡困难,易早醒,每晚约睡2-4小时。每遇天气变化或环境改变则加重。平素畏寒,便溏。反复就诊于中西医院,经多方求治无效。刻下症:失眠,神疲乏力,畏寒,口黏腻,便溏,夜尿多。舌胖大,边有齿痕,质淤暗,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不寐。辨证:阴阳失调,心肾不交。治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元。
方:附片60g,干姜30g,肉桂10g,砂仁20g,龙骨30g,龟板30g,炒黄柏10g,法半夏30g,薏苡仁60g。7剂,日1剂,水煎500ml,分三次温服。
二诊:失眠好转,由原来的每晚2-4小时延长至5-7小时,畏寒减轻,仍有便溏,夜尿次数减少。舌胖大,边有齿痕,质淤暗,苔白,脉沉细。效不更方,上方干姜易为炮姜,并加炒白术20g。7剂。
按语:“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营卫生会》。“五脏主藏精者也,藏有所伤则精有所失,精有所失则神有所不安”《类经》。因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故肾阳的温煦、肾气的推动与固摄正常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前提 。若阳气亏虚,神衰失司可致不寐。肾气不固,气泄神散,可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起卧不安。或阳虚水停,上扰神明皆可引起睡眠失常。故失眠总因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治法重在引火归元,使其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则神安能寐。
内经云:“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葵竭,精少,肾脏衰……”,本例患者59岁,不寐10+年,其发病起于六八,现已七八。因肾阳虚,温煦失职,故平素畏寒,乏力,夜尿多。肾阳亏虚,损及脾阳,故便溏。入夜不寐,多乃相火不潜于肾水之中浮起而扰神,心肾不交而见不寐,且每因天气变化或环境改变时肾之调节机能无法适应外界改变,故不寐加重。治疗时在大剂附子温肾水,辅以干姜、肉桂等壮君火,龙牡龟板等潜镇之品,通阴助阳,于阴中求阳,水火既济。因其便溏,加薏苡仁健脾祛湿,法半夏辛温燥湿,全方共凑引火归源,安神定志之功,以使阴平阳密,不寐自愈。故二诊畏寒、不寐均减轻。但仍有便溏,则易干姜为炮姜,加强温补之力,并加炒白术健脾燥湿。
二、口腔溃疡
林某某,女,50岁。反复口腔溃疡1余年,复发1周。1余年前出现口腔溃疡,溃疡疼痛隐隐,苦不堪言。反复就诊于当地中医门诊,多予苦寒之药清之。溃疡仍反复发作。此次再发1周。刻症:面色萎黄,口腔多发溃疡,溃疡疼痛隐隐,平素四肢不温,倦怠乏力,潮热盗汗,大便溏,眠差。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口糜病。辨证:阳气亏虚,阴火上炎。治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元。
方:附片30g,干姜30g,肉桂10g,砂仁20g,龙骨30g,龟板30g,炒黄柏30g,白芷15g,当归10g,炙甘草15g。 7剂,日1剂,水煎500ml,分三次温服。
二诊:口腔溃疡明显好转,潮热盗汗、便溏及睡眠均较前好转,加大附片量至60g,减当归,加酸枣仁30g、首乌藤30g、茯神30g。予此方加减治疗1月后,溃疡痊愈,诸证消除。后随访半年,溃疡未再复发。
按语:该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口腔溃疡,且伴有有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大便溏等阳虚之像,当属真寒假热之证,辨证为阳气亏虚,阴火上炎。而前医多用苦寒清热之品更伤阳气,故溃疡反复发作。阳气亏虚,阴虚火旺,阳不归阴,诚如《素问•评热病论》:“肾精亏虚,阴虚则阳往上乘之,故时时发热”,故潮热盗汗,眠差。治疗以“扶阳抑阴,引火归原”之潜阳封髓丹加减。其中加白芷、当归活血生肌,促进溃疡愈合。一诊患者溃疡及潮热盗汗等症均减轻。故二诊时加大附片用量,以增强温阳益气之力,并辅以酸枣仁、首乌藤、茯神等阴柔之品,一方面养血安神,另一方面喻阴中求阳之意,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全方共奏温肾潜阳,引火归元,阴阳并调之效。
-
灼口综合征
邱某某,女,73岁。口腔灼热感30+年,伴有舌痛,咽喉干燥,口干欲饮,四肢冰凉,眠差,大便稀溏。反复就诊于当地中西医院,曾于华西医院诊断为“灼口综合征”。刻症:口腔灼热感,舌痛,咽喉干燥,口干欲饮,四肢冰凉,纳眠差,大便稀溏。舌体略胖大,舌暗红,苔薄黄微腻。
中医诊断:口灼病。辨证:肾阳亏虚,虚火上炎。治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元。
方:附子30g,肉桂10g,干姜20g,砂仁10g,炒黄柏20g,龟板25g,龙骨30g,磁石30g,首乌藤30g,远志15g,石菖蒲15g,炙甘草12g。7剂,日1剂,水煎500ml,分三次温服。
二诊:口干欲饮减轻,余症改善不明显。加大附子量至60g,易干姜为炮姜30g,加丹参30g,白芷10g,木蝴蝶12g。此方加减治疗1月后,口腔灼热感明显减轻,手足温暖,失眠,便溏好转。
按语:“灼口综合征”西医认为为身心疾病,故无特殊治疗方法,而中医理论认为“病之无形说是火,但疼不肿是也。”《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患者口腔灼热,舌痛主因心火上炎所致,而虚火责之肾精之不足,诚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患者年老,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四肢不温。脾阳亏虚,故大便稀溏。阳不归阴,扰动心神,故眠差。阳虚不能运化阴液至口腔,故口干欲饮。舌苔黄微腻,为阴虚化热之佐证。治以潜阳封髓丹补肾精,温阳潜阳为法,则虚火自降。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补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故加龙骨、磁石等使精中生气,并能潜阳安神。首乌藤、菖蒲、远志安神定志。患者二诊症状改善不明显,但口干欲饮减轻,考虑为患者久病,病重药轻,故加大附子量至60g,使阳气出上窍,直达病所。并易干姜为炮姜,加强温补之力。患者咽喉干燥,加木蝴蝶利咽喉。
参考文献
[1]郑钦安.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4
[2]郑钦安.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6—47
[3]王秀,冯学功.潜阳封髓丹临床应用举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