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1,陈学忠2△
(成都锦江泰三堂同仁济世中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王勇,男,天津中医药大学,2004级本科学士学位,成都锦江泰三堂同仁济世中医院针灸医师, 跟随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教授学习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华某,男,24岁。患者以“颜面痤疮2年,颜面再发皮炎1月”就诊。中医诊断:桃花癣。辨证属风邪入络兼阳明湿热。治以祛风止痒,清热除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而愈。
关键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桃花癣;医案
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遣方用药遵从古法又独具匠心,笔者有幸从师侍诊,收益颇多,其中,陈老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效果颇佳,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1、医案举隅
华某,男,24岁,初诊2016年04月15日。患者以“颜面痤疮2年,颜面再发皮炎1月”就诊。患者自诉2年前颜面痤疮,自行外用膏药(不详),继而出现面部轻度红斑伴瘙痒,在外院就诊为“颜面再发性皮炎”,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外用膏药效果反复。遂来陈教授处就诊。刻诊:颜面多处散在红斑,无丘疹,水疱,伴瘙痒难忍,症状反复,汗少,心烦,眠差,面稍红,余无不适。脉滑,舌稍红,苔薄黄。
西医诊断:颜面再发性皮炎
中医诊断:桃花癣
辨证证型:风邪入络兼阳明湿热
治疗原则:祛风止痒,清热除湿
处方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12 连翘30 赤小豆50 土茯苓30
蝉蜕15 炙甘草15 大枣30 栀子15
白芷12 生姜3片
七付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餐后服.
二诊:04月26日,患者自诉药后颜面皮炎未见复发,眠稍改善。脉细,舌胖大,苔薄黄。继以上方加黄芩15,七付。
三诊:04月29日,患者自诉口服中药后,一直未再使用外擦药,颜面皮炎亦未再复发,眠可,继以上方三付巩固。
按:患者青年男性,起病急,病程反复,以“颜面再发皮炎”为主要表现。患者青年男性,素体阳明湿热蕴结,湿热肆虐,循经上行而薄于面,故见面稍红,轻度红斑。风邪自外而入,郁阻脉络,阳明里热不得外越,郁遏于表,故见汗少,躁烦,瘙痒。湿热内郁,故脉滑,舌质稍红,苔薄黄。本案风邪入络,兼阳明湿热为病机,故陈老拟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祛风止痒,清热利湿。麻黄开太阳之表,给邪出路,蝉蜕祛风止痒,风邪从表而散;连翘、栀子清阳明里热,赤小豆、白芷、土茯苓利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
2、(1)历代文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见于《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麻黄本经云“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气上逆,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日华子本草》言:通九窍,调血脉,取其解表破瘀之功;连翘本经云: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赤小豆本经云:主下水,排痈肿脓血,二者清热利湿;桑白皮本草纲目云:杀虫,治诸疮疖,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酒齄疱,祛风止痒;生姜、大枣、甘草调脾和胃,调和营卫。诸药配合,解表破瘀,内清湿热。历代医家对此方各抒己见,或有外寒内热,或湿瘀肌腠,或湿热蒸于胃,或热蒸肌肉,现将医家认识罗列于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除热散湿。
尤在泾言:瘀热在里者,汗不出而热瘀于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汁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
吴谦《医宗金鉴》:伤寒表邪未解,适遇其人阳明素有湿邪,热入里而与湿合,湿热蒸瘀,外薄肌表,身必发黄也。若其人头有汗,小便不利,大便□,则或清、或下、或利小便,自可愈也。今乃无汗小便利,是里之瘀热未深,表之郁遏犹甚,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发其表,内逐其湿也。
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者,因其人素有湿热,汗出不尽,则肌腠之里为瘀热所凝,而遍身发黄。
钱潢《伤寒溯源集》:瘀,留蓄壅滞也。言伤寒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沼泽中淤泥,水土泥泞而不分也。
唐宗海《伤寒论浅注补正》:在里言在肌肉中,对皮毛而言,则为在里也。。。。若热入肌肉,令气血相蒸,则瘀滞不行,是名瘀热。气瘀则为水,血瘀则为火,水火蒸发于肌肉中,现出土之本色,是以发黄。
(2)现代研究
邱明义等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血清对肥大细胞颗粒 组胺生成的影响,分析肥大细胞脱粒释放介质是造成Ⅰ 型变态反应免疫损伤,导致临床病症的直接因素。肥大细胞参与变态反应多发生在皮肤或粘膜的表面。反应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而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炎症介质,作用于靶细胞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的释放功能加强。随着中药剂量的增加而抗Ⅰ 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而增强。
张勍焱等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其加减方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采用外源性组胺和右旋糖胺诱导示范内源性组胺动物瘙痒模型,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加减方进行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对两种瘙痒模型均有显著的止痒作用,而且加减方略优于原方。
3、讨论:
理解本条文关键是“伤寒,瘀热在里”一句。对于本句,可作两种解释:其一,认为是太阳伤寒变证。太阳伤寒,表邪不得外解,又加素体湿热,则表邪入里化热。其二,表里同病,即外有伤寒,内有郁热。陈老认为在此病案中,应是风邪入络,瘀阻络脉,兼有阳明湿热。
参考文献
1、游本铿,陈明.伤寒论_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探析。杏林中医药·2014;34(8)765~767
2、邱明义,李小慧,石拓 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血清对肥大细胞颗粒 组胺生成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3;19(5)3~4
3、王明炯,王文华.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非表里同治。环球中医药,2016,9(3);347-350
4、张勍焱,韩兆丰,朱丹 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其加减方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