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贤玲1,陈学忠2△
(1.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50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周贤玲(1987-),女,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新都班学员,672417569@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葛某,男,62岁,以“突发声音嘶哑伴吞咽困难,头晕,四肢麻木10天”就诊。中医诊断:喑痱。辨证属脾肾阳虚,风痰阻络。治以健脾益肾,祛风通络。用小续命汤加减而愈。
关键词:小续命汤;喑痱;医案
喑痱为中风证候之一。“瘖”语言不利或不能讲话,“痱”,四肢痿废,不能运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证是因肾虚精气不能上承。《素问·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而小续命汤则是古人治疗中风从外风立论的代表方,有“六经中风通剂”之称。据《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其由防己、肉桂(去粗皮)、黄芩、杏仁(去皮、尖、炒黄)、芍药(白者)、甘草、川芎、麻黄(去根、节)、人参(去芦),各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组成。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加枣一枚尤好。主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蹇涩,肢体麻痹,神情气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及治诸风,服之皆验。若治脚气缓弱,久服得差。久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服之,以防喑係。
患者葛某,男,62岁。因“突发声音嘶哑伴吞咽困难,头晕,四肢麻木”就诊。既往反复咳嗽、咯痰40年,此次发病前,咳嗽咯痰已加重半月。刻下症:声嘶,吞咽困难,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咳嗽,咯痰,痰多,色白质黏,不易喀出。偶有气紧。四肢麻木乏力,站立不稳。纳差,眠差,二便调。舌体偏胖,色暗淡,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喑痱 肺肾气虚,风痰阻络 治以祛风通络,温肺化饮。
方用小续命汤加减:
蜜麻黄15g 桂枝15g 附片30g 川芎15g
炙甘草15g 党参30g 生姜6g 细辛9g
木蝴蝶10g 蝉蜕12g 全蝎6g 炒僵蚕12g
白芥子10g 陈皮12g 法半夏12g 紫苏子30g
用法:日1剂 水煎500ml 分3次 饭后温服
二诊:服药一周后,患者诉声嘶好转,四肢麻木较前减轻,仍偶有咳嗽咯痰,有痰色白质稀,量少易咯,头晕乏力稍减轻,无吞咽困难,无气紧,纳眠可,二便调。舌体偏胖,色暗淡,苔黄腻,脉弦滑。治疗上,效不更方,上方加黄芩、防己清热祛湿。
三诊:服药一周后,患者诉已无声嘶及吞咽困难,四肢麻木明显减轻,但仍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舌体偏胖,色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治疗上,因其咳嗽好转,减紫苏子用量至15g,患者头晕明显,加用黄芪益气。治疗一周后,患者已无不适,随访2月未复发。
按:患者老年男性,肾精不足,加之久咳伤肺,致肺气亏虚。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肺肾共同调节水液代谢。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金水相生。患者肾虚精亏,肺气不足,则水液运行失司,痰浊内生,咳嗽、气紧。患者本体虚,外受风寒,风善行数变,携痰浊阻滞经脉,风痰阻络,气血不通,故肢体麻木,乏力,舌暗淡,气血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而喉为肺系,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而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生理功能有关。又肾脉挟舌本,肾精充足,上承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患者肺肾气虚,痰阻阻肺,故发声异常致声嘶。治疗上,予小续命汤加减,祛风通络,温肺化饮。其中麻黄、桂枝祛风散寒以致其表,麻黄兼以止咳。党参、附片、桂枝、甘草益气温阳,以固其里。僵蚕、全蝎祛风通络,川芎活血化瘀,助全蝎通络之功。患者咳嗽咯痰,予陈皮、半夏、生姜燥湿祛痰,紫苏子、白芥子温肺祛痰。木蝴蝶、蝉蜕利咽开音。全方表里同治,共凑祛风通络,温肺化饮之功。痰饮去,经络通,阳气复,则音自开。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加用黄芩、防己清热祛湿,则小续命汤原方全备。三诊患者咳嗽好转,故减紫苏用量至15g,患者头晕明显,加用黄芪益气。从此则验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续命汤实则为一剂治风良方,但陈老辨证之独特,对病机把握之准确,也是该病例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临床运用时需仔细辨证,抓住病机,治病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