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王某,女,68岁,农民。以“胃脘坠胀痛40余年,加重1月”就诊。中医诊断:胃脘痛,辩证: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疗效显著。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胃脘痛;医案
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近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遣方用药遵从古法又独具匠心,临床案列不胜枚举,现有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痛一例,验案总结如下:
患者王某,女,68岁。初诊:2015年12月1日。主诉以“胃脘坠胀痛40余年,加重1月”就诊。40余年前,因进食生冷食物后胃脘部坠胀痛,自行缓解。此后,稍饮食不慎皆可出现,症状逐渐加重,正常饮食也可出现胃脘部坠胀痛,夜间症状尤甚,眠差。身体逐渐消瘦。当地西医诊断为“胃下垂”,西医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无好转。长期口服安眠药。1月前,上诉症状加重,偶有呃逆,伴怕冷。慕陈老名,前来求治。
刻下症:胃脘坠胀痛明显,夜间加重,偶有呃逆,少食多餐,平均每日进食流质及半流质食物1-2两。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怕冷,身体消瘦,唇色淡,大便干燥,小便通畅, 口服安眠药后,可浅眠3小时。无反酸、呕吐,无发热及腹部放射性疼痛,无腹泻、黑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胃脘痛,辩证: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升麻12g 柴胡15g 党参30g 黄芪80g
生白术40g 炒谷芽30g 陈皮18g 当归20g
附片先煎30g 大枣30g 炙甘草12g 首乌藤30g
生姜3片
用法:上方6剂,一日一剂,水煎取汁500ml,分3次口服。
二诊:2015年12月15日。患者诉胃脘部疼痛消失,自觉坠胀感明显缓解,精神状态、怕冷好转,每日进食约3两,不需口服安眠药,可睡眠3小时左右,不易入睡,易醒,眠浅。感腰部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软。继上方,加用杜仲20g、巴戟天20g补肾强腰,合欢皮20g、酸枣仁15g解郁、养心、安神。予6剂。
后随访,诸症皆有进一步好转。无胃脘痛。
按:患者以“胃脘坠胀痛”为主诉。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医学真传·心腹痛》曰:“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通,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 ” 患者系老年女性,起病缓慢,病程长,素体阳不足,饮食不调,进食生冷,促使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温养。故而表现胃脘坠胀痛,进食后加重、纳差。脾主四肢,则表现为体倦肢软、怕冷。气虚则少气懒言。胃不和则寐不安,则睡眠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气不运化,久则身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综上,当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病位:脾胃。病性:本虚标实。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重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为佐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另加入首乌藤安神助眠;“气为阳之使”,加附子扶阳以助气升达;生姜、大枣合用调和气血,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临证备要: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以调补脾胃、临床用于中气下陷诸证,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或脱肛,内脏下垂为证治要点。本例病案,患者表现胃脘坠胀痛,以补益之法治疗,临床得到显著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塞因塞用”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称以补开塞,主要就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由此可见陈老高超的辨证论治法。by YOZOSOFT
(骆永莲,指导老师:陈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