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运用柴平汤治疗感冒后腹泻验案1则

日期:2016-05-16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admin 阅读:429

摘要:患者廖某,女,78岁,以“反复腹泻3天”就诊。中医诊断:泄泻。辨证属外邪未尽,肝郁乘脾,脾虚夹湿,治以益气解表,疏肝健脾,化湿和胃。用柴平汤加减而愈。

关键词:柴平汤;泄泻 ;医案

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为《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合方而成,本方古人原用做治疗湿疟、食疟等病,证见发则寒热,一身尽痛,脉濡。陈学忠老师灵活运用该方加减治疗泄泻,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患者廖某,女,78岁,

201632初诊

患者10天前受凉,经治疗外感症状好转,3天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腹部胀满,腹中肠鸣有声,痛即欲便,每天6-8次,解黄色稀便,无粘液、脓血便,便后痛减,伴身软乏力,纳差,口干,无口苦,平时长期便秘,舌体略胖大,有浅齿印,舌质淡有瘀斑,舌中后部有白腻苔,脉弦。

诊断:泄泻

辨证:外邪未尽,肝郁乘脾,脾虚夹湿

治则:益气解表,疏肝健脾,化湿和胃

处方:柴平汤加减

柴胡15g   党参30g    黄芩15g   法半夏3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9g    苍术30g

厚朴15g   陈皮15g

用法:中草药处方 3剂 每日1剂 水煎500ml 3次 饭后温服。

201639二诊

患者诉大便已成形,每天两次,精神好转,舌苔腻好转,仍纳差,不欲食,身软乏力。

将原方中法半夏、苍术减至15g,加南沙参30g以避免温燥太过而伤阴。

按:泄泻首载于《内经》,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等,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内经》为后世认识泄泻奠定了基础,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家们对泄泻的认识也日趋完善,相关的论著也是日渐增多。中医学认为,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本案中患者感受风寒外邪,邪气侵袭皮毛肺卫,表邪未解,循经入里,致使少阳枢机不利,肝气不疏,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从患者腹痛、腹部胀满,腹中肠鸣有声,痛即欲便,便后痛减等症状中可窥见肝郁之征象,而患者抗邪无力,正气已虚,故可见身软乏力,纳差等症,外邪亦夹湿邪为患,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有患者舌体略胖大,舌边有浅齿印,舌质淡有瘀斑,舌中后部有白腻苔,脉弦为证。故本案中患者泄泻的病机为邪入少阳,肝郁乘脾,脾虚夹湿,治疗当用益气解表,疏肝健脾,化湿和胃之法,陈学忠老师运用柴平汤加减治之。柴平汤为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而成,小柴胡汤方药共七味,是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柴胡、黄芩为肝胆药,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胆内泄;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宣散半表之邪,黄芩为少阳里药,清半里之热,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共解半表半里之邪。其二,人参(现多用党参)、甘草和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扶正以祛邪,照顾到患者正气亏虚的病机。其三,法半夏、生姜,有和胃之功,配合党参补益肺脾之气,甘草调和诸药、有甘守津回之意,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如上所述,小柴胡汤有透达外邪、调理脾胃、益气扶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加用平胃散,其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湿行气宽中,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调和脾胃,达到化湿和胃,行气健脾的目的。

本案中患者既有未解之表邪,又有正气之亏虚,尚夹湿邪为患,笔者以为其证复杂多变,而陈学忠老师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加减,既达祛邪解表、益气扶正、疏肝健脾之功,又兼化湿和胃之效;既针对患者脾虚失健、运化失常而治以健脾化湿,又取苍术、厚朴等芳香化湿、燥湿醒脾之意,可谓将“健脾”与“运脾”有机结合起来,可见老师对柴平汤的应用已是得心应手,值得吾辈学习和借鉴。

(张瑜,指导老师:陈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