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归脾汤”治疗水肿验案

日期:2013-08-30 来源: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01

熊兰月  陈学忠


      病案:周某,女,41岁,初诊:2013年08月07日
      主诉:反复足踝、足背水肿1年,加重4天。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双足足踝及足背水肿,求治于社区医院,予以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服药后水肿消退,之后再次出现足踝及足背水肿,反复发作。4天前,患者因长时间处于坐位后,双足背、足踝水肿明显,平卧位休息后水肿稍有缓解,为进一步治疗,今日前来就诊。刻诊:患者神志清楚,面色少华,双足踝及足背水肿,偶感口干,无心累气短,无咳嗽咯痰,食纳一般,夜眠欠佳,梦多易醒,二便尚可。舌体稍显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平素月经量多,经期偏长,色淡,量多。肝肾功、甲功、心彩超等检查均正常。
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气不摄血、水湿停聚。治当益气健脾利水、养血宁心安神。
      予以归脾汤化裁。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30g,薏苡仁30g,当归10g,炙甘草 6g,陈皮15g,酸枣仁30g,柏子仁20g,木香10g,大枣30g,生姜3片。4剂,每天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用。
      二诊:2013年08月12日,患者双足背及足踝水肿有所消退,诉夜眠仍欠佳,余未诉特殊不适。继以上方加远志15g以助安神之功。服3剂。
      三诊:2013年08月15日,患者双足背及足踝水肿较前明显消退,睡眠改善。
原方再予4剂。再诊,患者精神较佳,面色红润,水肿消退,食纳可,夜眠佳,二便调。追访,病情未复发。
按:患者系中年女性,起病缓,病程1年余。《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故本病病位主要在心、脾,病机为心脾两虚、气不摄血、水湿不化,属本虚标实。方用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本草正义》)”。党参、白术助黄芪健脾益气;当归甘辛补血,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薏苡仁健脾利湿。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心为脾之母);木香、陈皮行气舒脾助运化,以防诸补药之滋腻碍脾。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诸药共奏益气健脾利水、养血宁心安神之效。
      本案精妙之处: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济生方》,明代薛立斋加入远志、当归两味,一直沿用至今,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等属心脾两虚症,而少见用治水肿。本案患者主诉足背、足踝肿,平人所治多用利水之剂。然细观此患者面色少华,“妇女尤必问经期”,知该女性患者平素月经量多,经期偏长,色淡,量多,再观舌脉可知病机为心脾两虚。脾气虚,气不摄血,则见月经量多、色淡;心血虚,则见面色少华,心神失养,则见不寐;脾运不健,无以运化水湿,水湿停聚,则见足背、足踝肿。舌质淡、脉细无力亦为心脾两虚之征。于是,舍利水之剂而予健脾养心之法,使脾健湿运、心安神宁,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