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合小柴胡汤临证验案两则

日期:2023-07-28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962

1.王俊森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规培医师,E-mail:shaw1105@live.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外感而伤阳出现怕冷、出汗量大等表现的同时也要注意但因气受损,无力鼓邪外出而见口苦、咽干等邪气未尽的表现,陈学忠教授在原辨证“桂枝加附子汤证”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以祛邪,疗效肯定,故择2则验案以同道

关键词: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陈学忠

案例1

龙某, ,57岁,2023年07月07日初诊。

主诉怕冷、汗多7+月,加重1月

现病史:7+月前,患者因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怕冷、动则出汗量大,白天明显,夜间稍缓解。5月前,患者因至云南等天时较为暖和之地旅游,自觉怕冷、出汗情况较前改善,故患者未予以重视,未进行相关诊治。1月前,患者因游泳先后出现感冒、低热2次,自行服用抗生素、感冒灵等西药后缓解,但怕冷及出汗情况较前反复并程度加重,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怕冷不适,动则出汗量大,前胸及后背部明显,浸湿内衣,偶有口干、口苦,无头晕、胸闷、心慌,无恶寒发热、咳嗽、咯痰等症,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稍暗,苔白稍黄腻,脉沉。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阳虚邪恋,营卫不和

治法:扶阳祛邪,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合小柴胡汤

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黄芩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南沙参30g

          白附片30g   生姜3片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3年0710日二诊

诊见:出汗情况较前稍改善,怕冷较前变化不明显,口干苦较前稍改善。

处理前方加白附片至60g,继续予以4剂

2023年0717

诊见:出汗情况较前明显缓解,怕冷较前稍改善,口苦较前好转。

处理前方易南沙参为党参30g,加白附片至90g,继续予以2剂

2023年07月20日四诊

诊见:正常出汗,怕冷明显改善,胃口较前佳,无其余特殊不适。

处理:前方继续予以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此案患者初起因感染新冠后而出现怕冷、出汗,此为卫阳受损,营卫失和,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后因受凉复感外邪,自行服用抗生素、感冒灵”等西药导致怕冷、出汗加重,而抗生素类药物可视作“苦寒”之品,阳气进一步受损,因诊见口干、口苦不适,考虑外邪未尽,故选加用小柴胡汤转邪外达而畅表里气机,两方合用取其扶阳祛邪,调和营卫之意。

2

李某,女,25岁,2023年07月13日初诊。

主诉怕冷、恶风、出汗3+年

现病史:3年前因感冒后,出现怕冷、恶风,动则易出汗明显,后感冒好转但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曾各处求医,予以相关中药、西药后未见明显改善,患者自患病以来体虚易感冒,天气转凉时必感冒,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就诊时戴帽子着厚衣,怕冷、恶风明显,动则易出汗,偶有口苦,项背僵痛,无恶寒发热、咳嗽咳痰等症,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阳虚邪恋,营卫不和

治法:扶阳祛邪,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黄芩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南沙参30g

         葛根100g    白附片30g  黄芪30g    生姜3片

煎服法:6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3年0710日二诊

诊见:恶风及项背僵痛较前明显好转,就诊时未穿戴帽子,外套较前薄,出汗及怕冷情况较前改善,口苦稍改善。

处理前方去葛根,党参易南沙参30g,加白附片至60g,继续予以6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此案患者起病与前案相似,也是感受外邪后出现怕冷、出汗,应属邪伤卫阳之证,方选桂枝加附子汤;但此案患者夏令时节仍头戴帽子,着厚外套,恶风等表现加之体虚易感的特征说明表虚存在,故加用黄芪益气固表,取其桂枝加黄芪汤之助阳祛邪;患者项背僵痛,加用葛根疏痛经络,则取桂枝加葛根汤之解肌舒筋;平素体虚易感冒,口苦的表现则说明正虚邪恋,则加用小柴胡汤转邪外达。

处方概论: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囗囗,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插图][插图]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则为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其组成: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二方合用则有外调营卫内和阴阳,疏畅表里枢机之用

小结:

夏令时节就诊患者出汗情况不宜分辨,但此两案患者出汗情况均与天时无明显关联,故可判定出汗量多为异常表现,陈学忠教授认为此类患者虽无外感表证,但阳气受损,无力鼓邪外出而易见口苦、咽干等邪气未尽的表现,陈学忠教授常在原辨证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以祛邪。小柴胡汤合用桂枝加附子汤则有附子、半夏同用,附子虽为乌头子根,但并补不等同乌头,半夏与乌头虽为十八反,但并不能说明附子反半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多首方存在附子与半夏同用,如“附子粳米汤”等,《扁鹊心书》中“附子半夏汤”,甚至有乌头与半夏同用的方剂如“赤丸方”,故附子、半夏同方应用的合理性也有其现代科学依据与临床实践基础[1]。陈学忠教授常教导我等应尊古而不泥古,继承仲景之志并拓展经方治疗领域。

参考文献

[1]朱毓雄.附子与半夏反药组合中药处方临床分析研究.中国处方药.20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