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平凤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规培医师E-mail:1558861097@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怕冷30余年,诊断为畏寒,辨证为阳虚血瘀证,陈老以血府逐瘀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活血化瘀,温阳固表治之效果显著.
关键词:怕冷、畏寒、血府逐瘀汤、桂枝加附子汤、血瘀,温阳,陈学忠
病例:
席某,男,80岁, 2023年06月12日初诊
主诉:怕冷30余年。
现病史:30余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怕冷明显,冬天夜间睡觉需盖7-8床羽绒被方可得温,夜间3-5点怕冷最明显,需起床加穿羽绒服方可再次入睡。上述症状天时转暖或进入夏令时节后有所缓解,患者曾在外医指导下针刺太渊穴后,夜间怕冷情况有所改善,但自今年开始针刺太渊穴收效甚微。患者曾因上诉症状四处求医,未见明显好转,前医曾以“肾阳虚”的思路治之收效不佳(具体不详)。患者为求诊治,经好友介绍至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刻症:怕冷明显,平素汗多,活动后或进食饮水后加重,纳眠一般,小便尚可,大便偏稀。舌质稍暗红,苔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畏寒
辨证:阳虚血瘀证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温阳固表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柴胡15g 牡丹皮15g 丹参30g 川牛膝30g
桔梗15g 枳壳15g 川芎15g 生地黄30g
白附片60g 桂枝15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黄芪30g 生姜3片
2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中晚分服用
2023年06月15日 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第一日,晚上起床如厕怕冷情况明显改善,无需另着衣下床。后两日怕冷情况有所反复。平素出汗明显,舌体略胖大,舌质稍暗红,苔白;脉弦细。予前方附子加量至90g,继续服用4剂。
2023年06月19日 三诊:患者自诉怕冷改善,汗出明显,一天需换4-5次汗衫,舌体略胖大,舌质稍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继续予前附子加量至90g,另加白术30g,浮小麦60g,继续服用3剂。
2023年06月26日 四诊:患者自诉“好多了”,夜间起床无需着厚衣,面部逐渐转红润,大便偏稀。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稍暗,苔薄。继续予初诊用方加白芍15g,继续服用3剂。
2023年06月29日 五诊:患者自诉怕冷明显好转,夜间起床无着厚衣,入睡时盖薄被即可,但深夜需折叠被盖。继续予前方(四诊用方)5剂巩固疗效。
2023年7月5日电话回访,患者诉怕冷症状已好转。
按语:
畏寒与恶寒名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书中明确记载有畏寒和恶寒词条,《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教材《中医诊断学》对畏寒与恶寒做了明确的区分,即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物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谓之畏寒,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该患者怕冷,可通过“穿厚外套”、“盖厚被子”等系列措施缓解,故诊断为畏寒无疑。
所谓“久病必虚”“久病必瘀”,该患者畏寒日久,长达30余年,邪气深陷入里,缠绵不愈,耗伤正气,正气损伤鼓动无力,最终形成血瘀,如《医林改错》所言“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随着病情发展,最终进展至阳虚,阳虚则不温,“血气者……寒则泣不能留”“血得寒则凝”,血液运行缓慢,进而加重血瘀,瘀血阻滞导致气血循环不利,又产生新的瘀血,如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缠绵难愈。且该患者年老,脏腑日虚,机体生理功能减退,本多虚多瘀,肾虚血瘀。因此治疗过程中陈老告诫我等,治疗本病应从“虚”和“瘀”着手,标本同治,祛瘀的同时兼以温阳补虚,故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活血化瘀,温阳固表。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经典方剂,是临床治疗诸多疾病的常用方剂。原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得功效。本案以血府逐瘀汤去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加牡丹皮、丹参、黄芪组成,诸药合用,使全方共奏补血活血之功。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川芎味辛、性温,走而不守,为血中气药,最宜活血。生地黄养阴生血;牡丹皮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丹参活血祛瘀,清热除烦;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气为血之帅”,加黄芪可达补气活血的目的;甘草调和诸药。结合“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及“老年多虚多瘀”的特点,四诊合参,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补血活血,活血化瘀的同时佐以益气、养阴之品,使全方逐瘀而不伤正。正如《景岳全书》曰:“血有涩者,宜利之……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附子 6 味药组成,即为桂枝汤加附子组成。该方原为汗出伤阳,正虚恋邪而设。以扶阳固卫、温经散寒、调营卫、安脏腑为其功效。临证凡见阳气不足引动诸症,多可选用,非必兼见风寒之表。本案患者畏寒日久,年老体虚,阳气虚弱,选用该方尤为适宜,方中桂枝汤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可外调营卫、内和脏腑,加入附子温少阴之经、扶心肾之阳,扶阳温经固卫成为重点。且附子辛温,温阳散寒之力雄,直走内外之迅烈,既可助桂枝、生姜兴阳宣通营卫,又可扶白芍、甘草甘缓化阴生津。《本草备要》言(附子)“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因此予桂枝汤加附子温阳通经而又益阴敛守,选用该方治疗本案患者,可谓万全之策。
综上所述,临床病证,复杂多变,而前医仅以“肾阳虚”治之,投以温阳之品,未把握住疾病病机关键所在,所以收效不佳。方理在心,圆机活法,准确把握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方可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