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秦黎惠,德仁堂绿地468师承班学员。邮箱:44298234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北京一11岁男孩儿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发热不退、畏寒、呕吐、腹痛、便秘等症,新冠抗原(+)经陈老网诊辨证治疗,选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仅半日发热即退,诸症好转,抗原转阴,疗效显著。
一、医案:
男性儿童,11岁,2022年12月11日网诊:
现病史:患儿妈妈诉昨日患儿班上出现新冠阳性,回家后患儿即出现头晕,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伴腹痛(肚脐以上),诉发热,体温最高38.5℃,伴怕冷,寒热往来,伴咳嗽,痰黏不易咯出,精神差,纳差,大便2天未解,舌尖略红,苔黄白相间。检查:自测新冠抗原(+)。自行服用安宫牛黄丸、西药(具体不详)等药物后症状持续不缓解,因是外地,网络就诊于陈老处。
辨证: 升降失调,三焦郁热
治法:升阳散火,通腑泄热
处方:小柴胡合升降散加减
具体处方如下:
柴胡15g 黄芩15g 南沙参20g 法半夏12g
僵蚕10g 蝉蜕10g 姜黄10g 生大黄3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2剂,自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三次,一次100ml。
12月11日晚上7:30就诊后患者当晚捡药熬药服用,一共服药3次。
12月12日早晨9:30反馈如下:体温已经降至37.5℃,精神好转,胃口好转,现诉腹泻1次,水样便,量多,伴流鼻涕,涕多,陈老嘱其去掉原方中大黄,加葱白2根继续服药。
12月12日下午再次询问诉患儿未发烧了,体温37℃左右,未腹泻,精神和胃口持续好转,目前只有流鼻涕症状。
12月13日早晨反馈诉体温平稳无发热,偶有鼻塞鼻涕,抗原已经转阴。
二、讨论:
患儿外感邪气,按六经传变应先为太阳受邪,可能因体质偏弱或邪气太盛或误治,致病邪直入少阳、阳明,表现寒热往来、呕吐、咽喉不利、纳差的少阳证和便秘、腹痛的阳明证。因邪气直中少阳阳明二经,邪气偏里,少阳内蕴相火、阳明主燥金,二经受邪则郁热更甚,致发热较盛,持续不退。若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当属卫气同病,三焦郁热,其使用营血分之药“安宫牛黄丸”不仅病位不对,反而有引邪深入之嫌,这可能也是患儿表现为少阳、阳明同病,太阳表证不显的原因之一。少阳、阳明同病,其邪虽有入里,但仍有可透之机,按法应透邪外达,但患者2天未排便,且发热未退,恐阳明燥热内结致热郁更甚致神昏、谵妄等症,应即刻通腑泄热,使燥热从大便而走。陈老选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热邪,用南沙参替换党参,一是北京气候较为干燥,党参虽不如生晒参、红参燥热,但性仍然偏温,患儿三焦已有郁热,恐助热势力;二则南沙参性微寒味苦,有“补肺中清气,退头上郁火,而无寒中败土之弊”,其还有祛痰止咳之效,正对患儿病症。
阳明、中焦有郁热,应用通腑泄热之法,但陈老没有选用承气汤与其合为大柴胡汤,而是用了升降散与之合用,笔者思考后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从舌象看,患儿仅舌尖较红,余舌体淡红为主,舌苔以白为主,白中罩黄,舌苔也比较松散,非阳明燥屎内结的黄燥干裂缺乏津液的舌象,其为心肺郁热为主,偏于中上二焦,《黄帝内经》有云“火郁发之”,故用僵蚕、蝉蜕二味走上焦的药物清透上焦郁热;第二,大便2日未排,但仅伴有腹痛,无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四症俱全的表现,故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大柴胡汤中虽然只用了半个承气汤(枳实、大黄),但其中的枳实行气通滞力量较强,若没有明显的脘腹胀满疼痛应避免使用,而升降散中只用了大黄这一味通腑泄热,另用姜黄行气血调畅气机,与枳实相比,姜黄兼能行血利血分,温病最怕逆传心包,血分一畅则郁热不易传变。
升降散出自《伤寒瘟疫条辨》,原书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状不可名状者”。温病大家赵绍琴赵老非常擅长使用升降散,认为其“能疏调气机”,因为当气机升降失调时,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则必郁,郁久则生热;反之,郁热在里时,气机升降也会失常。方中僵蚕、蝉蜕升阳散郁火,大黄、姜黄降阴泄热,一升一降使热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泄,热邪得去则气机通畅,内外调和。
此案中,陈老不拘伤寒温病,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灵活加减,故效如桴鼓,仅半天患儿热退症消,陈老的临床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下正当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之际,中医药正是大展其手之时,各位同道若有治疗心得体会,多加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