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赵静 女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青白江区中医医院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300,672448490@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赵××,女,46岁,因“反复鼻塞、流涕”就诊。中医诊断:鼻鼽:阳气亏虚,卫外不固 处方:抗过敏汤加减
关键词: 鼻鼽 抗过敏汤 陈学忠
1、 医案:
患者赵××,女,46岁,2022月1月4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因“反复鼻塞、流涕”就诊,患者自诉10+年前患者反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流脓涕为主,服用感冒药后症状缓解,平素寒冷刺激后出现此后每遇季节变化后即出现鼻塞流脓涕,病情反复,发作次数较多,上周再次受凉后复发,鼻塞,流脓涕,伴乏力,畏寒,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可,二便调。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诊断:鼻鼽
证型:阳虚外感
治法:温阳散寒,宣肺通窍
方药:抗过敏汤加减,方药如下:
麻黄15g 白附片30g 细辛12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桂枝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白芍15g 当归12g 桔梗15g 黄芪30g
干姜10g 辛夷15g 炒苍耳子12g 小通草10g
中药8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2年3月1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期间畏寒较前缓解,发作次数较前减少,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陈老考虑患者未在急性期,应以扶正为主,遂在前方基础上去辛夷、苍耳子、通草,乌梅敛肺气,干姜加量以增强温阳之力,具体方药如下:
麻黄15g 白附片30g 细辛12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桂枝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白芍15g 当归12g 桔梗15g 黄芪30g
干姜15g 乌梅30g
中药6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2年5月10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发作次数持续减少,畏寒不明显,舌体略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期间因痔疮复发未坚持服药,陈老考虑续用抗过敏汤,附子加量以增补火助阳之效,去乌梅加白芷宣利肺气以升阳明之气,具体方药如下:
麻黄15g 白附片40g 细辛12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桂枝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白芍15g 当归12g 桔梗15g 黄芪30g
干姜12g 白芷15g
中药10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2年5月24日复诊,患者诉症状明显改善,寒冷刺激后未诉喷嚏,鼻塞流涕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诉大便困难,陈老考虑患者阳虚不振,阳不化阴,阴液亦亏,中焦运化无力,致大便干结,加用黄柏入肾滋阴,砂仁入脾行滞,具体用药如下:
麻黄12g 白附片40g 细辛1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桂枝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白芍15g 当归12g 桔梗15g 黄芪30g
白芷15g 砂仁15g 后下 盐黄柏30g
10剂,水煎服,2日一剂,每日3次,口服
2、分析讨论:
鼻鼽是指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西医治疗多以抗过敏及局部用药为主,但病情仍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鼻鼽最早见于《素问 •脉解篇》: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后世医家对此病的论述也较多,如金代《刘河间医学六书》中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 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鼻鼽的原因主要是: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
陈老的自拟方抗过敏汤主要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合黄芪桂枝汤加桔梗、五味子、当归、白芷、党参组成,是师父在临床上运用较多的经方,在临床上也收到了非常好的疗效。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伤寒太阳、少阴合病之主方,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阳虚外感证。患者素体阳虚,感受风寒,不仅外袭肌表,亦直中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临症可见外感寒邪,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鼻络不通,气浮于上可致喷嚏频频。
方中麻黄辛温解表;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加白芷辛香以增通窍之力,合桂枝通阳温经协助附子温里;桔梗宣肺,载药上行,白芍敛阴和营,当归、黄芪补气生血,扶助正气,五味子敛肺、滋肾;党参、炙甘草益气固中;大枣调和营卫。全方共凑温阳散寒、宣肺通窍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