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凤 :师承学员,成都610000,E-mail:1151753309@qq.com
2.陈学忠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刘某某,男,52岁,鼻咽癌术后3年就诊。中医诊断:鼻衄、虚劳。辨证属于阳气大虚、寒邪郁肺、脾不统血。以抗过敏汤合干姜甘草汤治之。
关键词:鼻咽癌术后 鼻衄 虚劳 抗过敏汤 干姜甘草汤
一、病案
病史:从小畏寒,手足厥冷。
2018年底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右眼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听力下降,遂检查出鼻咽CA,未手术。2019年1月开始化疗、放疗,前后共化疗3次、小剂量放疗50余次。化、放疗后淋巴结肿大、眼睛斜视、听力下降症状解除,但是体质严重下降,严重畏寒、疲倦乏力。西医建议使用免疫球蛋白,但用后几乎无用。患者一心想要增强体质,遍寻中医,也一直未能有所改善。
2020年11月鼻子开始发堵,时常冲洗鼻部。
2021年3月在某中医处开药,处方用药如下 :焦栀子4、黄芩4、薄荷4、甘草4、枇杷叶9、生地9、连翘9、麦冬9、天花粉20、玄参9、桔梗6。服药后开始流鼻血。从此后时常流鼻血,鼻涕也较多。
2021年11月在另一中医处开药,处方用药如下:炒苍耳子10、淡竹叶10、浙贝15、白花蛇舌草20、炒神曲10、炒谷芽10、焦山楂10、泽漆30、黄芪30、桔梗6、川楝子10、制吴茱萸3、白芷6、郁金10、石菖蒲10、清半夏6、旋覆花10、辛夷10、苍耳子10。
前药服后大量流鼻血,甚至有止不住的感觉,桡动脉已细弱得摸不到了。患者感到恐慌,对外面的中医产生强烈不信任感,然后自己买来医书自学。看到郑钦安的医书后,得到启发,觉得自己身体不宜清热,应扶阳固本,心想要找一位能开麻、桂、附的医生才能救自己。通过网友分享的医案,找到了陈老。
初诊:2021年10月21日。
主诉:鼻衄、鼻涕。
刻诊:患者穿着厚衣,戴厚帽,脸色萎黄,讲话细声,由其爱人搀扶进入诊室。自诉现在主要是鼻血量大,时间不固定,频率高。鼻涕甚多,黄色脓鼻涕。平素畏寒怕冷,疲倦乏力,身体极度虚弱,其爱人怕他摔倒走路都有搀扶。
舌脉:舌略胖浅齿印,舌淡略暗,薄黄腻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鼻衄、虚劳。
辨证:阳气大虚、寒邪郁肺、脾不统血。
治法:温阳益气、温化痰饮、温中止血。
方药:抗过敏汤合干姜甘草汤。
炙麻黄15g 细辛10 g 白附片60g 白芷15 g
辛夷15g 炒苍耳子12 g 酒黄芩15g 党参30g
桂枝15g 白芍15 g 大枣30g 黄芪30g
小通草10 g 炮姜30g 炙甘草15g
6剂 1日1剂,每天3次,饭后温服。
二诊:2021年12月29日
患者诉前诊服药服后鼻血几乎停止,鼻涕减少。
药已显效,效不更方。增强温阳,附片加至90, 加入当归12以养血。
炙麻黄15g 细辛10 g 白附片90g 白芷15 g
辛夷15g 炒苍耳子12 g 酒黄芩15g 党参30g
桂枝15g 白芍15 g 大枣30g 黄芪30g
小通草10 g 炮姜30g 炙甘草15g 当归12g
3剂 , 1日1剂,每天3次,饭后温服。
三诊:2021年12月13日
患者非常高兴,说这几天都没有流鼻血了,脓鼻涕也减少了。
效不更方。增强扶阳助表,附片加至120,黄芪加至60。
炙麻黄15g 细辛10 g 白附片120g 白芷15 g
辛夷15g 炒苍耳子12 g 酒黄芩15g 党参30g
桂枝15g 白芍15 g 大枣30g 黄芪60g
小通草10 g 炮姜30g 炙甘草15g 当归12g
3剂 , 1日1剂,每天3次,饭后温服。
四诊:2021年12月16日
患者说好久都没有流鼻血了,脓鼻涕已变得清稀,而且量也很少了。更重要的是感觉到自己体质在增强,走路有劲了,也没有那么怕冷了。以前吃东西有很多忌口,现在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了。经过那么多的治疗,到现在真算是才看到生的希望,说起这些年治病走的弯路,夫妻俩眼泛泪光,感叹连连。是啊,病人四处求医寻药,越医越绝望,逼得病人都自己拿起医书开始研究了,真是让人动容。
二、 讨论:
1、辨证思路
患者从小畏寒,手足厥冷,阳虚体质可知。经过3次放疗、50余次化疗后,更是重伤其正气,阳更虚,气亦大虚。刻诊鼻衄、流涕、畏寒怕冷、疲倦乏力,舌略胖浅齿印,舌淡略暗,薄黄腻苔,脉细弱。舌胖大舌淡亦可知其阳气不足,脉细弱亦为气血虚弱,苔黄腻显示体内痰湿凝聚,且稍有化热,但不改其阳虚本质。阳虚致畏寒、手足厥冷,气虚致疲倦、乏力;肺寒痰饮停聚则鼻流浊涕;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故鼻衄。
故其病机为:阳气虚衰、寒邪郁肺、脾不统血,应治以温阳益气、温化痰饮、温中止血。方用陈老验方抗过敏汤合干姜甘草汤加减。
2、抗过敏汤
抗过敏汤为陈老多年临床研究的经验效方,由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苍耳子散融合而成。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调和营卫,苍耳子散宣通鼻窍。抗过敏汤应用广泛,常用于难治型、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用以治疗阳虚感外寒的哮喘、鼻渊、风疹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原方治疗太少两感,阳虚外寒发热。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苍耳散出于《重订严氏济生方》。具有散风邪,通鼻窍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风邪上攻,致成鼻渊,鼻流浊涕不止,前额疼痛。现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窦炎见有上述症状者。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祛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薄荷:泄肺养肝,清利头目。
3、干姜甘草汤
甘草干姜汤源出《伤寒论》(29条)和《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由炙甘草、干姜两药组成。《金匮在略》叙本方主治“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等上焦肺虚寒证以及因上虚不能制约下焦而引起的“不渴、必遗尿、小便数”等下焦阳虚证。甘草干姜汤为理中汤之半,乃辛甘化阳之温补剂,是太阴病方。用辛温之干姜温脾阳,甘草和中。甘草之剂量大于干姜一倍,旨在既扶脾阳而不伤已受劫之营阴。甘草干姜汤可治脾阳虚不能统血之衄血、吐血、下血等出血证。唐容川说:“吐血之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属虚属寒者在吐血家十中一二……寒证者,阳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其证必见手足清冷,便溏遗弱,脉细微迟涩,面色惨白,唇淡口和或内寒外热,必实见有虚寒假热之真情,甘草干姜汤主之”(《血证论》卷地•吐血)。
4、药物运用
抗过敏汤中加入小通草,取其通利益于鼻窍之意。因其鼻涕黄稠,且舌苔泛黄,寒饮有化热,所以加入黄芩。干姜甘草汤中陈老用炮姜代替干姜,因炮姜有温经止血功效,更适合阳虚失血。二诊中加入当归,其性辛温味甘,补血活血。四诊中去苍耳,因苍耳有小毒不宜久服。加入薏仁、丝瓜络则为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患者主症为鼻衄、流涕,但其病之根本在于阳虚、气虚,所以陈老在一诊中附子即用到60g,炮姜30g,黄芪30,后逐渐加大温阳益气力度,四诊附子更是用到120g,黄芪加至80g。辨证准确,用药则可以大胆。
三、体会
西医治疗肿瘤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快而有效,但是手术、放疗、化疗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伤害了正常组织和细胞,对病人正气损伤非常大。《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补正气,这恰好是发挥中医优势的时候。
本案中治疗癌症西医用了大剂量的放疗、化疗,化疗次数更达50余次,其体质虚弱程度可想一般。细看患者吃了流鼻血的两付汤药,医生却都以清热解毒的攻伐为主。病人阳气大虚,再施以清热解毒真所谓雪上加霜。
虽然对某些医生失望,但是患者相信中医是治得好病的,所以想到从书上去寻找答案。所幸找到了陈老,才唤回生机。
陈老说,这个医案一定要好好写,不是说要吹捧陈老的医术多么高明,而是要将癌症康复治疗扶正的这条思路告诉大家,让更多的患者得到生的希望,也让更多的医生得到启发。陈老对于自己的先进经验从不吝于分享,对于学生也是倾囊相授,真正是妙手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