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菊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钟菊,女,四川成都芙蓉西路德仁堂中医门诊部,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000 E-mail:564677528@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陈学忠老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今举陈老应用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 苓桂术甘汤 泄泻 陈学忠
1.案例
患者周某,男,37岁, 2021年9月14日初诊。
主诉:反复泄泻伴大便不成型2+年。
现病史:患者平素泄泻,加之长期饮食不节,2021年8月痛风发作频繁,遂至外院口服中药“桂枝 苍术 白术 知母 生地等”24味中药,口服7剂后痛风仍反复发作,现大便次数达1日3次以上,泻清水样便。
现见症:患者精神稍欠佳,言语较低微,面色稍少华,体型胖,腹部尤甚。大便不成形,3+次/天,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泄泻 脾胃虚寒证
中医治则:温中散寒
中医方剂: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物:
一诊:2021年9月14日
制白附片30g先煎 干姜3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桂枝30g 茯苓30g
十二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二诊:2021年9月28日
患者诉药后大便情况好转,大便较前成形,大便1日1-2次,脐周突起红疹,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患者病情好转,说明辨证准确,继续予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薏苡仁合用,具体用药如下:
制白附片30g先煎 炮姜30g 党参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桂枝20g 茯苓30g 薏苡仁30g
十二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三诊:2021年10月12日
患者诉服后大便明显正常,已成型。1+次每天。但国庆外出饮食不节,吃辣饮酒,大便2次/天,大便稍不成型,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苔微白腻,脉沉濡。经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陈老诉患者阳气起,则大肠推动有力,即大便成形,但因长期饮食耗伤脾胃,予上方加大附子用量到60g以加强温脾阳之力,继服4剂以巩固治疗。具体用药如下:
制白附片60g先煎 炮姜30g 党参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桂枝15g 茯苓30g
六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回访,患者诉泄泻状已完全好转,大便成形,1次/天,小便正常,白腻舌苔已无,齿痕消失,现舌质淡红。意外之喜体重已减轻5斤,腰围已廋4cm,痛风已愈,红疹已消失。疗效满意,直夸陈老医术精湛。
2、讨论: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病变部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引起,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发病。汪昂曾说:“久泄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患者泄泻日久,脾阳虚损及于肾,致脾肾两虚。
《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遂在治疗中以健脾利湿为主。
附子理中汤是后人在仲景理中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而成,而《伤寒论》中其实并没有把理中汤或丸作为太阴病的主方。理中丸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太阴病是以吐、利、腹痛、腹满为特征,属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脾胃虚寒证,仲景提示治法是“当温之”,指出“宜服四逆辈”。中医认为,理中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当属“四逆辈”无疑。而且理中汤加减法中,有“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足证其当属“四逆辈”。因此,后世把此方作为太阴病主方。常用此方治疗糖尿病、腹泻、咳嗽、腹胀等属于脾胃虚寒者。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湿。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本案患者平常嗜爱饮酒食辛辣,损伤脾胃,泄泻日久,3+次/天,大便稀溏,肠鸣腹痛不著。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痕,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濡,形体偏胖,诊断为脾胃虚寒。中焦阳气不足,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化为痰湿,使中焦带脉不通。陈老巧用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培补脾肾、温化寒湿而疗效显著,方药不多但辨证精准,包含了两个经方,用药精简,效如桴鼓,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展现了中医的精华之所在。值得我辈好好学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