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嘈杂医案一则

日期:2021-10-16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61

王欣1  陈学忠2

作者简介:王欣,女,青白江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青白江师承班学员 610300  E-mail:47876354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  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杨翠利,女,67岁。患者因“消谷善饥10余天”就诊。中医诊断:嘈杂 处方:黄芪建中汤。

 

医案:杨翠利,女,67岁,农民。患者自诉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频频饥饿,进食量较前明显增多,进食后不久很快又觉明显饥饿感,甚至前胸贴后背,需再次进食方能缓解,伴口苦、口臭,大便不成形,无胃痛、胃胀、恶心、反酸、烧心等。既往有多年胃部不适症状,程度不重。遂于2021年08月17日慕名于陈老师处就诊。

初诊:消谷善饥10余天,伴口臭、口苦,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嘈杂

证型:脾弱胃强证

治法:温中补气

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大枣60g     桂枝15g     白芍30g    甘草15g

炙黄芪30g   党参30g

                   7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21年9月14日,患者在持续服用此方将近1月后,自诉消谷善饥症状完全消失,口苦、口臭尚未缓解,舌体胖大,舌质稍暗红,苔薄白,脉细。继续以此方序贯治疗加以巩固。

大枣60g     桂枝15g     白芍30g    甘草15g

炙黄芪30g   党参30g

                   7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口臭、口苦也明显缓解。

讨论“黄芪建中汤”出自于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原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此方在张仲景“小建中汤”原方中加入黄芪一味,小建中汤治疗中焦虚寒,于小建中汤内加甘温之黄芪,其健脾补虚扶助阳气作用更甚。该患者就诊主症为嘈杂,主要表现为消谷善饥,《皇帝内经 灵枢.经脉》云“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传统意义上,我们会将绝大多数消谷善饥病人归结于阴虚阳亢,胃中有热,或归结于消渴病的胃热炽盛,而予以清热或滋阴。患者自诉口苦、口臭未诉有明显的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陈老师却果断给予温阳补虚、温中补气的黄芪建中汤。何故?其一,患者老年,老年人多虚多瘀,多以阳气亏虚多见,不可盲目清热;其二,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均符合虚证的表现,且无渴甚欲饮、潮热盗汗等热象症状。故综合分析,此患者胃的消化功能亢奋,食欲旺盛,而出现消谷善饥,而脾的功能减弱,不足以运化水谷精微,而大便不成形和口臭等,符合胃强脾弱的表现。

方中以党参代替饴糖,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共为君药;桂枝、芍药通阳散寒、养血调营,共为臣药;重用大枣,加强健脾作用与生姜共为佐药;甘草和中,兼为佐使。诸药合用,甘温以建中,旺脾以补虚。

在该患者身上,陈老师教会了我们不仅要读经典,还要会用经典,不能机械照搬,而需辨证施治。用药精简,用方精准,乃我辈学习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