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用地黄饮子加味治疗特发性震颤一例

日期:2021-10-0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814

                                         张利    陈学忠

摘要:地黄饮子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方》卷二。患者四肢震颤1年余,曾就诊于华西医院,考虑特发性震颤,服用西药效果欠佳,陈老考虑为肝肾亏虚,肝风内动,予地黄饮子加减而获良效,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地黄饮子;特发性震颤;陈学忠

一、医案

曾某,女,69岁,农民,成都双流人,于2021年8月10日初诊。

主诉:四肢颤抖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四肢颤抖,静止及活动时均出现,并逐渐出现双肩部抖动,不能自行控制,无抽搐及意识障碍,无肢体功能障碍及肢体麻木,无大小便障碍,曾就诊于华西医院,考虑为特发性震颤,予口服西药(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并呈加重趋势,为求中医治疗,求治于陈老处。诊时症见:双上肢及下肢震颤,伴肩部抖动,口苦口干,体胖,面色少华,夜尿5-6次,大便正常,舌质淡胖有齿痕,少苔,脉沉细。

诊断:颤证

辩证:阴阳两虚

治则:调补阴阳,息风止颤

处方:地黄饮子加减:

山萸肉15g  石斛20g       麦冬15g     五味子12g

     石菖蒲10g   远志10g      肉苁蓉10g  肉桂10g

     白附片10g   巴戟天15g   天麻15g     白芍15g

     石决明30g   熟地15g      炙甘草15g

    8剂,每剂煎取900ml,分成6次,每次150ml,每日3次,两日一剂。

二诊,2021年8月24日:病人诉肢体震颤明显好转,诉头晕,考虑阳虚痰饮上扰清窍,合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         山萸肉15g   石斛20g    麦冬15g    五味子12g

    石菖蒲10g   远志10g    肉苁蓉10g  桂枝30g

    白附片10g   巴戟天15g  天麻15g    白芍15g

    炒白术30g   茯苓30g

    8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1年9月28日:病人诉停药一周后震颤有所反复,但较初诊时明显好转,头晕已缓解,软腭、口颊部出现溃疡,心悸,舌质淡,脉细。前方加石决明平肝潜阳,生脉饮以益气养阴,当归、白芷活血止痛敛疮。

山萸肉15g   石斛20g     麦冬15g     五味子12g

     石菖蒲10g   远志10g     肉苁蓉10g  桂支30g

     白附片10g   巴戟天15g  天麻15g     白芍15g

     石决明30g   炙甘草15g  熟地15g     白术30g

     党参30g      白芷15g     当归12g

    8剂,煎服法同前。

二、讨论: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震颤,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体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脉要精微大论》“骨着,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也”。《素问·五常正大论》有“其病动摇”、“掉眩巅疾”、“掉振鼓栗”阐述本病以肢体为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颤证的认识奠定基础。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张璐《张氏医通·颤振》认为本病为风、火、痰、瘀、虚所致,并列载相应方药十余首,为本病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本证见于西医学“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势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故临床中需注意这些疾病的诊断。该病与肝脾肾相关,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润养筋脉,“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颈颤抖摇动,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肝肾乙葵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本病病在筋脉,以肝肾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为本,属虚;风火痰瘀为标,属实。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劳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则多标本虚实夹杂。本病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黄帝内经》云:“年四十,阴气过半,起居衰矣。”年老则肝脾肾亏虚,阴阳两虚,肝藏血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风动而颤,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虚则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四肢筋脉,肾阳虚衰,筋脉失于温煦,肾虚精亏,筋脉失于润养,神机失用,而筋惕肉瞤,渐成颤证。阳虚,痰饮上犯清窍则眩晕,体胖,面色少华,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痕,少苔,脉沉细均为阴阳两虚之征。地黄饮子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方》卷二,本为主治“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为不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之喑痱。陈老灵活化裁,运用之于颤证,其病虽异,却均属于阴阳两虚,肝肾不足,所谓“异病同治”耳。方中熟地滋肾真阴;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追复真元之火,驱逐浊阴而设;石斛养胃安脾;山萸肉、熟地补肾填精;菖蒲、远志补心开窍通肾;麦冬、五味子保肺养阴而滋水源;白芍、甘草缓急止颤,天麻、石决明平肝息风通络。全方阴阳双补、滋补肝肾以固本,息风止颤治其标,标本兼治。二诊,患者出现头晕,结合其体胖、舌质淡胖有齿痕,考虑有痰饮上犯清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予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三诊针对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心悸,又处以生脉饮、当归、白芷,体现陈老灵活施治的特点。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陈老辨证精准,处方用药不拘一格,灵活化裁,故能愈顽疾于无形,无时不显示其精深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