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运用陈学忠老师升降温里法 治疗痰饮病1例

日期:2021-05-18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40

徐伟

1、作者简介:徐伟,男,眉山市彭山区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彭山传承班学员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关键词:痰饮   升降温里法   半夏泻心汤    补中益气汤    

患者吴XX,男,57岁,居于彭山,于2020年7月17日初诊。

主诉:嗳气、大便稀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嗳气、大便稀,伴四肢关节肿胀、变形,关节活动、力量收到影响,尤其不能直立行走为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等,之后一直口服柳氮黄吡啶、双氯芬酸钠,后因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于我院内一科住院治疗;目前患者以嗳气、大便稀,肠间鸣响为主要症状,伴纳差、乏力,稍活动即感心累、喘促,多次于院外服药,自觉效果不明显。

刻下症: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语言断续无力,舌体略胖,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水湿之邪聚于胃肠,脾胃运化失常,水走肠间,故见嗳气、大便稀、肠间鸣响;久病阳气损耗太过,脾胃运化失常,精微不能有效舒布,全身脏腑失于濡养,故见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语言断续无力;水饮聚于四肢、骨骼,筋脉失养,故见四肢关节肿胀、变形,关节活动、力量收到影响,甚至不能直立行走。

诊断:痰饮病

病机:水湿内停

治法:益气温中  利水渗湿

方药:四逆汤合四君子汤加味

制附片(先煎)30g     干姜15g      党参30g      黄芪40g

法半夏15g            炒白术15g    桂枝20g      茯苓30g

草豆蔻10g            炙甘草15g

3剂,每日一剂,每日三次。

7月28日二诊

诉大便较前有所好转,但感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舒,口干、口腻,无口苦,感乏力,深吸气后自觉好转。其余症状同前。

分析:患者服药3剂后大便稀症状缓解,但出现腹胀、口干症状,考虑为脾胃极其虚弱,中焦运化失施,水湿内停,予大温之剂易拥塞经络,水液运行不畅加剧,从而出现水饮化热之症。目前应以益气温中、 渗湿化痰为主,同时予以苦降之法清化痰热,以防温补太过。故采用陈学忠老师升降温里法治疗。

诊断:痰饮病

病机:水湿内停

治法:升降温里  化痰渗湿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制附片(先煎)30g    干姜20g     党参30g      黄芪40g

法半夏30g              炒白术30g    升麻12g      柴胡15g

黄连6g             陈皮15g      枳壳20g      炙甘草15g

3剂,每日一剂,每日三次。

8月11日三诊、9月4日四诊

诉上述症状均较前明显好转。故仍分别予上方3剂。

11月24日五诊

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语言有力,诉嗳气、大便稀、肠间鸣响、纳差、乏力、心累等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去黄连,加桂枝15g,茯苓15g通阳利水。之后随访,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工作正常。

体会:

关于痰饮,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有专门讲述。痰饮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痰饮,为痰涎水饮之总称。《金匮》将其作为篇名,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个内容原文如下: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2、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3、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4、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关于其病因诸家概括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三者之间,尤其是脾阳居中,脾阳不振,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三焦通道失常,发为痰饮喘肿。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三脏中又以脾失运化首当其冲;病性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该患者病程长,以大便稀、嗳气、乏力为最主要表现,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等,多方求医均不见好转;结合病史、症状考虑为痰饮病。其病机本质为虚、寒之证。病位以脾为主。治以温、补之法。

在一诊时考虑患者久病,出现了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语言断续无力、四肢关节肿胀、变形等症状,属久病伤阳之脏腑虚寒证。故方选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欲借四逆汤回阳救逆,补中益气汤升举中焦阳气,由温补脏腑、中焦,扶助正气,阳气盛则水液通行无阻,从而达到驱逐痰饮之邪的目的。

但在二诊时患者出现腹胀、口干症状,考虑为阳损及阴,虚火灼烧痰饮、水液,导致水饮化热。《医宗金鉴》云:阳盛煎灼成痰,阴盛凝蓄为饮。阳盛为热,阴盛为寒。痰从火化宜清,饮从寒化宜温。此时想到了陈老的“升降温里法”思想。遂选方半夏泻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中制附片、干姜温阳走窜之力最强,借其温阳之力驱逐水湿之邪,为君;升麻、柴胡、党参、黄芪补益气血、扶助正气,增强温阳之效,为臣;法半夏、炒白术、陈皮、枳壳健脾化痰通络,为佐;反佐黄连苦寒以防温补太过,痰从热化;炙甘草调和诸药。

在本病临证中,采用陈老“升降温里法”思想取得了良好效果。痰为阴邪,性寒居多,当以温化为主要治法;该患者出现了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语言断续无力症状,属阳气亏虚、清阳不升之象,当治以补益、升举之法;出现腹胀、口干症状,属水饮化热之象,治当以清降之法。

半夏泻心汤本为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之剂,补中益气汤本为益气升举之剂;以半夏泻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又取附子理中汤之意,增强温阳利水、补益中焦之功,又以黄连苦寒清化痰热之效;方中虽未见茯苓、泽泻等利水渗湿之品,但最终痰饮之邪尽去,在临床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