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用春泽汤加味治疗淋证验案1则

日期:2020-12-1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33

作者简介:王舒培,男,成都青羊戴氏嗓音诊所, 四川成都610031   325350482@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杜某,女,65岁,以“小腹胀满,小便涩痛一月余”就诊。中医诊断:淋症。辨证属肾阳亏虚,膀胱气化不利 。陈老辨证精准,以春泽汤加味,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春泽汤加味 淋证 陈学忠

医案

患者杜某,女,66岁,2020年11月25日初诊。

患者因小腹胀满,小便涩痛一月余来治,患者自述小腹胀满,站立时胀满加重,小便频,稍有涩痛,周身不适如裹,每晚起夜4-5次,饮食尚可,曾做西医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自服头孢消炎,收效甚微,舌体胖舌质淡红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淋证   肾阳亏虚  膀胱气化不利

中医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方剂:春泽汤加味

方药:桂枝30g   茯苓30g   猪苓15g   泽泻30g

白术30g   党参15g   肉桂10g

三剂,每日一剂,每日3次,每次200毫升

12月9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小便通利,小腹胀满消失,站立活动时无加重,现起夜1-2次,全身不适好转,现自觉背心和下肢寒冷,舌体胖舌质淡红苔白,脉弱。陈老考虑患者出现腰背及下肢寒冷为阳虚不能温煦,故以上方加白附片30g久煎,3剂继服。

12月12日随访,患者小便通利,小腹无胀满,周身如裹消失,背心寒冷好转明显,自觉良好。

讨论: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淋者,淋漓不尽,如雨淋而下;閟,通秘,不通之意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汉代华佗《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隋代《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淋浊》中提出,淋证初期,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化为寒、热、虚等不同症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治疗原则。

春泽汤见于《医方集解》,书中五苓散条下有“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不及,水蓄于州都,则上不能润而口渴,下不能通而小便不利。水气内蓄,代谢不利,导致下肢水肿。春泽汤载于《医方集解》中,为“气虚伤湿,渴而小便不利”设。方用五苓散洁净府以通足太阳之气,渗利水湿从小便而出。加党参者,补益脾肺之气,复振气化之机,佐桂枝之温通,则水能化气,输布津液于周身。

该医案中,患者小便淋漓难净,小腹胀满,动则甚,加之患者自觉寒冷,起夜次数较多,故考虑肾阳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方中泽泻甘淡偏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淡渗,增强利水渗湿的功效;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传输精津,使水津四布;又佐以桂枝,既能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助利小便;党参补气固摄;加肉桂以温补肾阳。二诊时患者出现背心及下肢寒冷,故加白附片以加强温肾壮阳之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陈老临床辨证精准,用药精简,效如桴鼓,值得吾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