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佘婷婷,女,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邮箱:390427545@qq.com
陈学忠,四川省第二中医院,E-mail:sc cd865@sina.com
摘要: 柴陈泽泻汤;益气聪明汤,眩晕;
关键词: 柴陈泽泻汤;益气聪明汤;眩晕;
眩晕,辨脏腑病位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辨标本以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阳虚多见眩晕,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气血不足则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爪甲不荣,纳差食少;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着之不同,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余跟从陈学忠老师学习,辨证运用柴陈泽泻汤,益气聪明汤治疗眩晕,现略举一验案
姓名:刘福琼 性别:女 年龄:65岁 地址:成都市双流区金桥镇
初诊时间:2019-09-13
主诉:头晕4天,加重1天。
现病史:病人就诊前4天出现头晕,1天前症状加重,伴视物旋转,恶心,无呕吐,无耳鸣,伴项背部僵硬疼痛,改变时症状明显,休息后稍减轻,行走如踩棉,无畏光,怕吵闹,无肢体活动不利,无吐词不清,发病后眠差,纳差,大便2日一次,干结。小便如常。
刻诊:由家属背入病房,不敢活动头部,诉如坐舟车,神差,饮食差、大便2日一次,干结,舌体略胖,舌边有齿印,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辨证论治
诊断:眩晕
辨证:气虚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柴陈泽泻汤
方药:柴胡15g 黄芩15g 法半夏2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陈皮15g 茯苓30g 泽泻20g
白术15g 菊花10g 钩藤10g后下 天麻20g
大枣15g 葛根60g
煎服方法:上方2剂,每剂加生姜三片,水煎取汁共600ml,分四次温服,每日一剂。
叮嘱病人一日服用4次,分两日服完,若期间症状加重,立即到医院就诊。
二诊:2016-09-16
病人服用药物2日,由家属陪伴步入病房,诉口服第二剂药后眩晕未在发作,无恶心,呕吐;能行走,且行走踩棉感症状减轻,颈项部僵硬感减轻,失眠改善,饮食较两日前明显改善,大便正常;现头晕,自觉昏沉欲睡,精神差,全身乏力,特别是双耳像蒙上一层东西。舌体略胖,舌边有齿印,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
本想原方有效,继续服用;但后转而想病人眩晕之症状已减轻,现主要为头晕欲睡,乏力,为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欲予以补中益气汤;又考虑病人诉双耳像蒙上一层东西,突想起陈老师常用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具有补中气、升清阳之功效,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而致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或齿痛等症,正好与此病人相符合,故予以益气聪明汤加减:
天麻20g 大枣10g 当归10g 石菖蒲20g
远志20g
煎服方法:上方2剂,每剂加生姜三片,水煎取汁共600ml,分四次温服,每日一剂
按语:眩晕之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四个字,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眩晕即《内》之“目眩”、“眩冒”、“眩”、“掉眩”,及《伤寒杂病论》之“眩”、“癫眩”、“苦冒眩”、“目眩”等。《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为风,为虚;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景岳全书·眩晕》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故眩晕辩证,多从痰从虚从风而论;常用方剂多为多为杞菊地黄汤、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补中益气汤之类。
陈学忠老师认为,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头部外伤,以及早年可见的链霉中毒都可见眩晕;素眩晕单从风、火、痰、虚单独理法方药,会有所偏颇,因眩晕不是一个单独病种,而是一个症状,其涉及肝胆、三焦、脾胃、肾等诸多脏腑,且发作突然,来势急迫。故风、火、痰,虚不可分而治之。临床多以本虚标实之证多见,治疗原则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眩晕发作时多为风,痰上逆之象,不应单用补益之剂。
柴陈泽泻汤又称“靖眩汤”,为江尔逊自拟经验方;原方为小柴胡汤,二陈汤,泽泻汤加减天麻,钩藤,菊花而来。陈老师认为,该方治“风”,用平肝熄风之法;使用天麻,钩藤,菊花,使肝风之势稍缓;治“痰”用二陈汤,燥热化痰,痰、火去,则眩冒、呕吐症状缓解。泽泻汤“其人心下有支,冒眩,泽泻汤主之。”治痰饮阻遏,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纵观全方,针对脾肾不足,肝胆失调,三焦阻塞所致之眩晕而设。该方在临证之时,可根据病人舌苔脉象及病情,酌情加减。该病人伴有项背强痛,故予以葛根60g。
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医方集解》曰: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