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37;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蔡苇叶,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1752573299@qq.com。
通讯作者:苏凯,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
摘要:潜阳封髓丹由扶阳派大家吴佩衡所提出,陈老用其治疗头昏、面部潮红、口臭,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 头昏、面部潮红、口臭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2019年07月31日初诊:患者杨×,因“头昏2年”就诊。
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患者头昏,伴走路不稳,阵发性,无明显发作规律,无黑朦,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至“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具体不详),2年期间间断发作,中西治疗效果不佳。遂至陈老处就诊,现症见:患者头昏,时感走路不稳,无黑朦,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伴面部潮红,口臭,二便可,眠一般,需服“安定”助眠。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
诊断:头昏 虚阳上浮
治法:温肾潜阳
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
白附片 20g 干姜20g 肉 桂 10g 黄柏 20g
砂 仁 20g 龟板30g 炙甘草 15g 龙骨30g
牡 蛎 30g
4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2019年08月07日二诊:患者诉口臭、面部潮红较前明显好转,头昏较前稍缓,仍入睡困难,余未诉特殊不适。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中药于前方基础上将白附片剂量增至30g,加首乌藤30g,远志15g,石菖蒲15g。
2019年08月14日三诊:患者诉仍时感口臭,头昏较前好转,无走路不稳。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前方,续服4剂。
2019年08月21日四诊:患者诉头昏、口臭、面部潮红较前明显好转,睡眠较前好转,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续服4剂。
2、讨论
潜阳丹载于郑钦安《医理真传》, 由砂仁、附子、龟版、炙甘草组成, 郑钦安认为:“夫西砂辛温, 能宣中宫一切阴邪, 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 能补坎中真阳, 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版一物, 坚硬, 得水之精气而生, 有通阴助阳之力, 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 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 有伏火互根之妙, 故曰潜阳”。[1] 封髓丹始见于元朝《御药院方》, 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封髓丹主“肾气不纳”“气不归原”“孤阳上浮”“虚火上冲”, 如因外感而致内伤, 阴水亏于下, 真火难内封, 则离位上越;亦或是肾水寒极, 逼真火浮游于上, 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见上身面红耳赤、下身肢体怕冷等上热下寒症, 乃虚火上冲, 水盛而火游走, 非火不潜藏反而上浮也。[2] 郑钦安认为, 二方皆为“纳气归肾之法”, 西砂仁辛温, 能宣中宫一切阴邪, 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 龟板得水中精气而生, 有通阴助阳之力, 佐以甘草补中, 有伏火互根之妙, 故曰潜阳。封髓丹属纳气归肾治法, 也是上中下并补的方剂, 黄柏之苦, 合甘草之甘, 苦甘能化阴;西砂仁之辛和甘草之甘, 辛甘化阳。阴阳化合, 交汇中宫, 则水火既济, 而三才之道, 其在斯也。后世医家吴佩衡则将潜阳丹与封髓丹合并使用, 称为潜阳封髓丹。[3]
此案患者肾阳虚衰,虚阳上浮,则表现为头昏,虽表现为面部潮红,然非肝阳上亢等实证,乃火不归原,虚火上冲,其实质为肾阳虚衰,虚火上浮,胃之浊气上浮,则表现为口臭。同时,虚阳上浮,阴不潜阳,则表现为眠差,故而用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
二诊时,患者头昏、面部潮红、口臭较前好转,为辨证准确之征。又因眠差,加入首乌藤、远志、石菖蒲安神助眠。三,四诊,患者觉头昏、面部潮红、口臭较前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
[1]牟博, 杨兴华, 吕雁军.郑钦安医学三书 (修订版) [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47~49
[2]孙其新.李可临证要旨 (1) .增订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79.
[3] 王乐鹏, 马淑然, 单体亮, 等.马淑然教授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疑难火热病症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5) :1505-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