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附子理中汤治疗舌苔白腻验案一则

日期:2018-11-2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232

附子理中汤治疗舌苔白腻验案一则

               作者简介刘莉,女,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邮箱:376834783@qq.com

                               陈学忠,四川省第二中医院,E-mail:sc cd865@sina.com

摘要:附子理中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二。但是其配伍方式最早是出现在伤寒论的,只是丸剂改为汤剂。陈老常用其调理脾虚寒湿引起的各种症状,取得了显著疗效。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    舌苔白腻   脾虚寒湿

一诊:201895  患者张xx,男、26岁,自诉长期被舌苔白腻困扰,曾服用潜阳封髓丹、小柴胡汤、三仁汤后均无好转。刻诊:诉舌苔白腻,晨起口干不多饮、口苦,长期大便不成形,一日两次。舌质淡红,舌体胖大,齿痕,舌苔白腻略厚,脉细沉。

     诊断:舌苔白腻病(脾虚寒湿证)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附子30g(先煎)   干姜30g    炙甘草15g    党参30g     苍术30g

4剂,水煎服

二诊:2018926  诉自觉舌苔白腻感减轻,晨起仍有口苦,大便一日两次,眼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沉。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附子30g(先煎)   干姜30g    炙甘草15g    党参30g     苍术30g    桂枝30g    茯苓30g

4剂,水煎服

三诊:20181010日 患者诉大便已正常,口苦眼干好转,现自觉咽干、手凉,舌质淡红、苔薄白。

原方附片加至90g,继续服四剂。

四诊:20181017日 患者诉服药后觉咽干,手凉好转,全身觉得比以前暖和。

讨论:

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而产生。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由于患者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此患者舌苔,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缘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且苔色偏白,为白腻苔。

白腻苔多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而致。

四川地处盆地,天气潮湿,加之患者或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外湿内湿,互为因果,以致寒湿困阻,脾阳失运。

脾喜燥恶湿, 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脾气郁滞,则脘腹痞聚,食浊久滞于胃,胃气蒸腾,则舌苔厚腻,脾失健运,湿滞气机,则口腻,纳呆;水湿下渗,则大便稀溏;寒湿因阻中用若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则口苦,湿浊阻滞,脾升清失调,则口干。

附子理中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二。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效。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胃散寒。郑钦安《医理真传》中云:“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能培中宫之土气”,人参微寒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五味药配合得当,治疗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证。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

虽说附子理中汤不是直接出自于《伤寒论》,但是其配伍方式最早是出现在《伤寒论》,只是丸剂改为汤剂。

陈老改人参为党参,以苍术代替白术,白术和苍术二药皆有健脾、燥湿功能,均可用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为补脾要药,适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为运脾要药,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患者年轻男性,虽有脾虚,但更多的是脾失健运而导致湿浊内阻,所以,陈老选择以苍术代替白术。

患者一诊后,困扰患者几年的舌苔白腻症状减轻,但仍有大便不成形及口干的症状,遂加茯苓、桂枝,取苓桂术甘汤之意,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调解水液代谢,助脾恢复其升清降浊之功。

连续四诊后,患者不止舌苔白腻之证减轻,其口干,口苦及大便等问题均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