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汗出验案1则

日期:2018-04-1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822

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汗出验案1则

杨界1  杨霞2

1.作者简介:杨界,男,汉源县中医医院,四川汉源  626302 E-mail:1072307044@qq.com。

2.通讯作者:杨霞,女,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四川成都,610031 E-mail:352325056@qq.com

摘要:患者车某,男,84岁。因“多汗、失眠1周”入院。中医诊断:汗症( 营卫不和,表邪未除),治法:调和营卫,扶阳散寒 选方:桂枝加附子汤。

关键词:汗症、失眠、桂枝加附子汤、潜阳封髓丹

患者车某,男,84岁。因“多汗、失眠1周”就诊。10天前患者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气喘、发热,经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治疗后上述症状缓解,但出现多汗、失眠等症状。为寻求中医治疗遂来就诊。刻诊见:多汗,动则甚,贴身衣服常被打湿,失眠,入睡困难,食纳欠佳,夜尿1-2小时1次,大便尚可。舌体略胖,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腻,脉滑。

2017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现已外感10日,正衰邪退,外邪处于半表半里,中药予以柴桂各半汤和解表里,方中柴胡和解少阳,桂枝调和营卫,法夏燥湿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具体方药如下:

柴  胡 12g    桂  枝 15g     白芍 15g      党参 30g

炙甘草 15g    大  枣 30g     生姜 6g      法半夏 30g

(中药4付,每天一剂,免煎,水冲服)

2017年11月06日,二诊,症见:仍多汗,动则尤甚,恶风,睡眠差,入睡困难,尿频,夜尿十余次,大便正常,舌体略胖,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腻,脉滑。继续予以柴桂各半汤和解表里,原方中加浮小麦固表止汗,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固表止汗,具体方药如下:

  柴 胡12g    桂枝15g      白芍15g       党  参3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6g       法半夏30g

  浮小麦100g    龙骨30g      牡蛎30g

                                (中药4付,每天一剂,免煎,水冲服)

2017年11月09日,三诊,症见:出汗稍有减少,活动后较明显,口苦,睡眠稍有改善,入睡困难,夜尿7-8次,大便正常。舌体略胖,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微腻,脉滑。于原方基础上法半夏改为10g,加黄芩15g清热燥湿,具体方药如下:

柴  胡 12g      桂  枝 15g     白  芍 15g      党  参 30g 

炙甘草 15g      大  枣 30g     生  姜 6g       法半夏 10g

浮小麦 100g     龙  骨 30g     牡  蛎 30g      酒黄芩 15g

(中药4付,每天一剂,免煎,水冲服)

2017年11月13日,四诊,症见:夜眠进一步改善,仍多汗,动则甚。畏寒、恶风、手足不温。夜尿4-5次,大便正常。舌体略胖,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腻,脉沉细。时值孟冬时节,寒气较甚,外感风寒,损及阳气,故改投桂枝加附子汤和封髓丹加味,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加党参健脾益气,浮小麦、龙骨、牡蛎固表止汗,具体处方如下:

桂  枝 15g      白  芍 15g       白附片 30g     炙甘草 15g

大  枣 30g      生  姜 6g        砂  仁 20g     盐黄柏 20g

党  参 30g      浮小麦 100g      龙  骨 30g     牡  蛎 30g  

(中药4付,每天一剂,免煎,水冲服)

2017年11月16日,五诊,症见:出汗明显减少,畏寒、手足不温好转,睡眠明显改善,夜尿减少,3次/夜,舌体略胖,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腻,脉沉细。于原方基础上黄芪30g增强益气固表之力。具体方药如下:

桂  枝 15g      白  芍 15g       白附片 30g     炙甘草 15g

大  枣 30g      生  姜 6g        砂  仁 20g     盐黄柏 20g

党  参 30g      浮小麦 100g      龙  骨 30g     牡  蛎 30g

黄  芪 30g

(中药4付,每天一剂,免煎,水冲服)

2017年11月20日,六证:患者诉服后出汗基本痊愈,夜眠尚可,夜尿2-3次/日,无畏寒、恶风。效不更方,续原方六剂巩固治疗。

按语:多汗症为全身或局部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疾病。临床多将其分为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前者主要见于系统性疾病, 如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而后者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恐怖及焦虑等。因多汗症的病因的多样性, 西医治疗上往往存在局限性。而历经千百年实践检验的中医却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关于汗证的记载, 上可追溯至《内经》, 后世《金匮要略》《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均对汗证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是桂枝汤证兼见阳虚者而设,表证未除,故用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以外解表证;用附子温经扶阳温煦阳气,阳气得复,肌表自固,不仅外邪可解,漏汗自止,而肢急,溲难等症亦可痊愈。也正如《医方考》所说:“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与桂枝汤解在表之寒湿,加附子以温寒湿。”

患者系老年,阴阳俱亏,正值孟冬时节,外感风寒,损及阳气,卫阳不足,体虚不固,腠理开泄,可见汗出;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故畏寒、恶风,手足不温。肾阳亏虚,膀胱气化无力,故尿频,夜间多。先予以柴桂各半汤和解表里,虽邪气已散,但阳气耗损未得以充养。故汗出、畏寒、恶风、尿频未见明显好转。随后改投桂枝加附子汤合封髓丹加味,方中附子温壮阳气,驱逐寒湿,与桂枝相用,共同达到振奋阳气,驱散风寒湿邪的目的;并用两药又加生姜、大枣、甘草;其中生姜与桂枝相用,调和营卫,倍增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与附子相和,助阳而散寒,大枣补中益气,与桂姜合用,温阳以补阳。甘草益气补中,与大枣相用,益气助阳,与桂、附、姜相伍,温阳益气补阳,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温阳、助阳、补阳,共奏调和营卫,扶阳散寒之功。再合潜阳封髓丹,滋肾水,伏相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夜卧得安。再加党参、浮小麦、龙骨、牡蛎益气固表之剂,增强固表止汗之力,果见奇效。